郁雨君几岁 青春的质感灿若水晶——说郁雨君新作《十三岁女孩》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三,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那么,在十三岁女孩的心里,十三岁是否意味着格外的艰辛或者说它命中注定是一个青涩的年龄?而在作家笔下,

十三,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那么,在十三岁女孩的心里,十三岁是否意味着格外的艰辛或者说它命中注定是一个青涩的年龄?而在作家笔下,十三岁的女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他们又会如何来描绘十三岁女孩子的生活姿态,十三岁的青春在他们笔下会呈现怎样的质感?现在,“花衣裳”的辫子姐姐雨君,将自己的温存笔触探向女孩子的十三岁,为我们奉献了这部别具特色的新作:《十三岁女孩》。

《十三岁女孩》以纪实而时尚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十三岁的女孩宝宝只因为有一对大门牙而被男生们评为“十大女恐龙”之一。

被爱美愿望驱动的宝宝从乡村的老房子来到城镇再来到上海,在死党青豆的仗义帮助下,开始了牙套冒险历程。

中间经历了朋友背叛的灰心,亲情碎裂后的伤心,外公永远离去的痛心……这一切,改变了她倔强而麻木的个性。 《十三岁女孩》的特色,首先在于这部作品特殊的“出身”——它是一部少女电影小说。在此之前,先有了电影剧本,有了电影,然后在剧本的基础上演绎成一部小说。

与电影有所不同,小说充分发挥文字的独特魅力,细腻深刻地描摹了女孩子的内心世界,力图以此揭开少女的秘密。因为脱胎于电影,于是,小说隐约可见电影的某些投影。

比如作品的画面感很强,所描绘的江南水乡如诗如画,读来时时令人有亲历其境的感觉。作品中描绘的“轧蚕花”的乡间风俗,女孩子完成成人礼,头戴漂亮的蚕花,到大街上大大方方地任凭男孩子们追,令人过目难忘。

其实,雨君的很多作品,包括她此前创作的许多散文也有这个特色。再比如故事场景的大幅度转换:从农家到小镇,再到上海,最后回到农家。背景不同,人物存在的环境也就不同,人物的存在状态也随之改变,作品的戏剧性冲突愈发激烈。

《十三岁女孩》的特色,还在于对少女心理到位的把握以及深入的揭示。很明显,雨君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主题是“成长”。作品写得非常精彩,既好看又耐读,显示了作家郁雨君对成长这一主题很好的把握能力以及相当强的概括能力。

这种能力,既来自雨君的素养和所学的专业,也来自雨君对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的一份特殊的关怀。雨君主编着一份《少女》杂志,为之倾注了一腔挚爱。她和她们——杂志的读者,始终心心相印。在《十三岁女孩》这部作品里,雨君设置了一个推动情节不断向前演进的“动机”:爱漂亮——装牙套。

这背后折射的是女孩子对美的呼唤,对爱的渴求以及追寻生命意义的灵魂萌动。这一动机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女孩子的心理特征紧密贴合,因而它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

《十三岁女孩》是雨君自觉的创作理念导引下的一部转型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情节布局及节奏把握、形象塑造及语言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读者对象锁定为青少年,所以,在情节布局及节奏把握方面雨君狠下了一番功夫。

作品情节推进的节奏比较快并且张弛有度,精彩的故事联翩而至,让人读来欲罢不能。而恰恰就在这样的情节演进过程中,作品的主题被逐渐揭示、深化乃至升华。

在形象塑造上,许多细节非常生动,显得很有力量,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心世界的律动呼应而和谐。语言风格方面,分寸感把握得很好,时代气息浓郁而又没有陷于流俗的甜腻、做作。 《十三岁女孩》是一部正剧,雨君不拘一格,交错运用喜剧和悲剧两种笔法,把它写得有笑有泪,悲喜交集。

这是对青春质感最为准确的还原。这部作品对雨君而言,是一次新的、勇敢的尝试,甚至带有某种“壮士断腕”的决绝。抛开自己熟悉的写作套路另辟新径,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雨君这样的作者——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更需要勇气,需要艺术担当的使命感。

在我看来,作品的转型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成长”的年轻作家,雨君通过《十三岁女孩》完成了对成长的一次“雕刻”,用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青春的质感,它灿若水晶,光华夺目。 (《十三岁女孩》郁雨君/著 明天出版社 200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