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本为李恪布局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实,不研究历史的人,是不知道有李恪此人。我想很多人第一次认识恪是从电视剧《贞观长歌》中了解。剧中的李恪是一个聪明果敢而又高傲之人,使其屡屡吃亏,多亏有其师岑文本的保护。
历史上李世民还是很看重这个儿子的,有着隋唐两朝之血统,天生之贵胄,且文武双全,总在臣子面前称赞这个三儿子果敢类我。从贞观之治剧中就可以看出,在国难之时,紧急召回两个皇子作为储君,一个是中山郡王李承乾,一个是蜀王李恪,足以说明,李承乾和李恪是李世民最看重的两个儿子。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李恪
李世民护子事例
李恪因弹劾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这次免职,还留下一段太宗纳谏的佳话轶事:太宗偏袒李恪,对侍臣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该死。"柳范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太宗大怒,拂袖入内殿。
过了很久,单独召见柳范道:"你为什么要犯颜指责我?"柳范回答:"我听说人主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我不敢不进自己愚钝的正直。"太宗于是才打消了怒气。通过这件事,太宗作为一个护犊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既然这么喜欢这个儿子,为什么没有立他为太子呢?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李恪
首先,李恪的身份特殊,他母亲是炀帝之女,李恪身上流着炀帝之血,好不容易才推翻无道的炀帝统治,现在又让他外孙做皇帝,心里上不能接受。
第二,权臣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反对理由很简单,他是长孙皇后的大哥,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他自然会力挺自己的外孙做太子,虽然第一、第二个外甥不争气被废,而李冶懦弱,但毕竟还是自己的亲外甥,还是力捧李冶。而且古代多有立嫡不立遮的传统,也是长孙无忌力挺李治的借口。
第三,也是朝廷各方势力的斗争,朝历代多是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换而言之,多是帝王与士大夫同为统治阶级,但其实帝王与士大夫之间还是各有不同利益的,皇帝想的是国家利益,而士大夫们想的多是个人利益,所以即使李冶懦弱也要把他抬上皇位。如果让李恪当上太子,位了皇帝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将成为李恪集团的打击,故这些人才不管这个皇帝合不合格,只要有利于自己就行了。
第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李世民是杀了自己兄弟而当上的皇上,这一点他是被形势逼的,对杀自己的兄弟,他心中有愧,不想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李恪以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可以做好一个皇上,但对反对他的人会带来杀伐。而李治不同,性格懦弱,从没和各皇子有过争夺,想必他当上皇上后不会杀自己的兄弟,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李恪
李恪之死
其实历史上的李恪并没有电视上那样的野心,说一点想法都没有也不可能,但导致杀身的是他的才能。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太宗许诺魏王李泰立其为太子,但因长孙无忌坚持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亲自审问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太宗于是幽禁李泰于将作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之后,太宗怀疑晋王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同年十二月,太宗对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
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做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长孙无忌从此之后,深为记恨李恪。
李恪是被长孙无忌和渚遂良这帮人冤枉受害的。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时为高宗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收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 。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官职太子太师。
可能李冶还是很重视这位哥哥的。只是官越大,长孙无忌集团就越不放心,加上民间一直有推李恪为皇的呼声。为绝天人之心,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设计了一起冤案。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此事,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