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 东南大学尤肖虎及其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南大学尤肖虎及其团队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技术成果,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肖虎到底是怎样的一

东南大学尤肖虎及其团队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技术成果,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肖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团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团队?他们为何能获得这样一项代表国家技术发明的最高奖项?近日,本报记者两赴东南大学进行了采访。


    从2G时的全面落后、被动模仿,到3G时的苦苦追赶、缩小差距,再到4G时的齐头并进和局部领先,尤肖虎引领着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与超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他的科学精神与执着追求。


    1978年,尤肖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5年开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任教。

1991年,尤肖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尤肖虎回忆说,在加入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他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主攻方向是“移动通信与自适应均衡”课题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凭着自己那股钻劲,在这个极窄的方向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理论水平提上去了,能力有了,突然感觉能研究的东西很少,就想转向应用更强的理论课题,1992年,我就主动要求加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里,研究、需求、应用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尤肖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不停地追赶,超越自己,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我们刚刚读大学的时候就是恢复高考的时候,刚刚读博士的时候又是第一届博士,刚刚恢复学位制度,也不知道博士怎么读,都是一路探索过来的。

”  而在移动通信这个领域,也的确如尤肖虎所说的那样,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在做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时,国外设备已经用起来了,但他们连里面是什么都不清楚;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做得还不成熟时,他们又开始尝试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做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候,大家对这一概念的想法甚至都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都是一路摸索过来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征,它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从我们点点滴滴,不断摸索,不断遭受挫折,一路摸索过来,经过艰辛的努力,我们的成果终于被国际学术界接受,被工业界所接受。”如今,不断追赶的他们,又开始研究起5G移动通信系统,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尤肖虎很爱笑,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释放,走进他,便不觉被他率真的笑容、乐观的心态所感染,而对于他的团队而言,他爽朗的笑声也让大家感觉他很率真、很谦和。

在问到他获奖后最想说什么时,他笑了笑,说:“最想说的还是感谢大家。”对于一等奖的获得,他显得很平和,也很谦虚,他认为,功劳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获得只是从多年积累的、全国同行业协同攻关的若干成果中挑出几颗较大的“珍珠”。显然这样的“珍珠”弥足珍贵,是历经几十载的积累,在多方面的支撑下、在团队的合力中凝练而成的。

而尤肖虎,正是让各个团队都能凝聚在一起,为了国家的移动通信事业而协力攻关的核心人物。
    作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要统筹整个学院的大学者与各个环节,而作为在国家863计划中执掌3G、4G帅印的总体组组长,他更要协调20多家科研单位、3000多名科研人员,虽然身兼多重角色,但尤肖虎却始终能够赢得各个团队的支持,他是怎样做到的?
    面对记者的疑问,尤肖虎很直率地说:“不要太考虑自己,就事不就人,始终要把完成工作、把做事放在第一位。

做一件事情能够在全局上是有利的,时间长了大家就理解了。

要做到这些关键是包容,能够容忍一些别人个性的东西,尊重理解每个人,让每个人把意见充分表达完。”
    尤肖虎的学生、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铁成也认为,尤肖虎不是从个人、小团体利益考虑,而是完全从国家甚至是国际移动通信研究前沿的角度通盘考量。

他举了一个事例。  “2006年第四代移动通信试验平台向全球发布的时候是在上海,当时很多人不解,以东南大学牵头,以江苏牵头的成果为什么要拿到上海去做测试?而尤肖虎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原因就在于在江苏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