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村:铁打的厂房 流水的居民
紧邻中国“布业胜地”中大布匹市场的康乐村是广州市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据估算,面积与中大南校区相近的“城中村”里聚集了超过10万人口,当中常住村民不到600人。站在新港路上,很难想象高楼背后康乐村内的景象,里头的10万“村民”与中大布市结成了共生关系,当中九成五以上从事相关行业,即便一年不出康乐牌坊,年轻女工仍然走在潮流尖端,这里是自成体系的小社会。
文/ 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在海珠区新港西路上,南北景象大有不同,一边是宁静优雅的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另一边却是繁杂喧闹的康乐村。10年之间,记者亲睹康乐村的变革和更新,一拨拨人走了又有新的人员补充进来,不少人还在这里养育了第二代。鲜为人知的是,康乐村有着广州城中村中最发达的社会组织,覆盖青少年到成年人,数以万计的湖北荆州、仙桃人把这里视作第二故乡,扎根发展。
居民:多从事制衣加工和配套行业
从中大地铁站D出口到康乐村牌坊,不到500米的距离,搭客的电动车就要收5元,这个价码或许是广州最贵。原因无他,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布匹和铺料批发市场,布匹买卖以及上游的设计展贸,下游的制衣加工均聚集于此。
从事布匹产业的余先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大布匹市场有12000个店铺,按每个档口日常3个工仔,就有3.6万人,当中大约近一半是居住在康乐村。而在康乐村里从事制衣加工产业的打工仔人数要更多,不下三四万人;从事运输流通业的估计也超过一万人;其余的大部分就是在村中从事配套行当。
根据近期统计数字,康乐村面积1.74平方公里,出租屋2523栋19415套,户籍人口有3937人,登记在册流动人口 43987人,如按照一般登记率60%计算,实际居住人数估算超过10万人,但据街道反映,常住村民则不到600人。
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区域里,康乐大街成为了整个康乐村乃至相邻鹭江村的商业中心,商业竞争激烈。商家的霓虹灯广告喇叭造势的力度一家比一家强。记者从业近十年,康乐大街之繁华是广州其他地方所未见过的,迎春花市摩肩接踵的场景在这里每日都重复着。
华灯初上,霓虹灯亮起时,其盛况甚至被村里人称为“小香港”。在2008年之前,这里的霓虹灯还要更炫更拥挤,经过几轮整治违章招牌以及金融海啸后的回乡潮,当下并非康乐村最繁盛的年代。
门槛:月薪超3000元才住得起
在订单旺季的日子里,在布市上班的人依旧早出晚归,而制衣厂里的那群打工仔则昼伏夜出。早上工厂拉闸休息,九点上班人潮过后,街上闲散的人员寥寥无几。傍晚时分,批发市场下班的人陆续回村,工业区宿舍紧闭的卷闸门陆续打开,睡眼惺忪的工人出门吃饭,整个康乐村又加倍热闹起来。
在村里随处可见出租房子的小广告,起步价基本是千元以上,这在广州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并不多见。一般一楼的租金是80~120元/平方米,楼上的也在70~100元之间。
如果没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打工仔在康乐村里的生活就比较难维持。这缘于康乐村与中大布市近在咫尺的距离,无论仓储物流还是就近工作,都能吸引大量租客。经过几年淘汰换代,能留在康乐村里的制衣厂往往也是订单较稳定,版型质量较好的,否则难以承担高租金带来的成本压力,只能迁往他处。
即使租金较为昂贵,康乐村的吸引力仍然强大,从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身上就能窥见一二。22岁的何娟有卷翘的睫毛,棕色挑染的头发,紧致合身的夹克,难以想到她是康乐村里的制衣厂车工。何娟来到广州打工3年,去年春节后来到康乐村打工,虽然生活成本比之前要高一两成,但来了快两年,她目前还不愿意离开。
管理:流动人口不再是“局外人”
在人员高度密集的城中村里,管理从来是一个难题。近年来,广州市在管理上越来越重视服务,康乐村就是其中重要的样本之一。与海珠区很多城中村相似,康乐村的外来人口多以地缘为纽带。在近10万流动人口中,来自湖北省荆州、仙桃和广东省内揭阳的人就占了主流。康乐村里随处可见地道的湖北菜餐馆,直达荆州的长途班车每晚都会发车。
在城中村里,曾流传着这么一个观念:“信老乡甚于信政府”,乡亲族群的力量不容忽视。考虑到服务数量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员是社会管理难题,康乐村所在凤阳街在市内率先成立了首个异地务工人员联谊组织。这个联谊会的首批300多名骨干代表,他们全部是在十多万打工仔中有号召力的成员,再由他们自己选出联谊会会长及各职务人员。
当然,这个并非地下组织,在民政部门社团有登记,依法设立章程,参与康乐村的社会事务。
会长严新华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靠自己打拼发家的老板。来自湖北的他在康乐村一带扎根了十多年,他说联谊会并不是简单的老乡会,“我们在民政局依法注册登记,目的是服务大家,排忧解难。”他说很多老乡在康乐村生活了十多年,但是从来没有参与或者享受过社区的活动,“大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也没有去主动了解过,联谊会成立以后,首先是利用团体的力量,让大家了解生活在什么地方,这里有些什么服务。”
外界难以想象的是,康乐村里有多家幼儿园和小学,它们主要的服务对象不是早已搬离的本地“土豪”,而是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完善的配套尤其是教育资源,也是康乐村吸引外来工扎根的原因。
在过去,外来工子弟的教育成长在城市里是一个被忽视的议题,很少受到重视。2011年2月,世界宣明会、海珠区团委共同在康乐村开展了一个“小雁子计划”,免费为外来工子女及家庭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目前在康乐村里,就有多个社工站服务未成年人。如小雁子社工站,藏书8000册,配置5名专业社工;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的亲情家园社工站,内有2000册书和5台电脑。
康乐村的繁华得益于中大布市的发展。曾经是单位经济社负责人的车先生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一批服装加工厂涌进康乐村,租下一栋栋民宅作加工厂。楼下做门面或者加工作坊,三楼做宿舍。随着村里加工厂日渐增多,村里房屋供不应求,村民开始大规模加建楼房,由原来的三层半加建到五六层。随着中大布市不断膨胀,产业链也从康乐村向外扩散。经过20年的发展,能在康乐村里生存下来的,都是生命力比较强的厂房。
2007年,越秀、天河部分城中村改造,原来在那里生活的外来工又迁移到康乐村一带,进一步推高了房租和物价。
村里的中流砥柱始终是服饰相关行业。“我们还不够资本搞布匹批发,只能做制衣,这行越来越不好做,如果接不到足够多的单,可能明年就维持不下去了。”来自饶平的华哥告诉记者。
“那时候刚兴起不久,做的人不多,加上租金人工也便宜,当然好做很多。”鼎盛时期,华哥在康乐村拥有两栋加工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华哥原本的订单量骤减,他遣散了员工,搬离了原来的厂房,重新租了两层厂房干起。“经过这几年的冲击,差一点的都去了南洲、龙潭那边,能够留在康乐村的都是实力比较强的。”
按华哥的话来说,康乐村是铁打的厂房,流水的老板,村里很多制衣厂一年就易主。“当老板不难,一两万买三四台衣车就能做了,难的是请到熟手工接到订单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