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斌死在哪 武文斌、李隆灾区出生入死 展现中原男儿英雄本色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报记者 王秋欣 赵媛 通讯员 李玉明 韩瑞胜7年来,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有河南人入选;7年来,河南人屡次感动中国.2008年,面对汶川特大地震,

□今报记者 王秋欣 赵媛 通讯员 李玉明 韩瑞胜

7年来,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有河南人入选;7年来,河南人屡次感动中国。

2008年,面对汶川特大地震,河南好儿男武文斌、李隆用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再次展现了中原儿女的英雄本色,感动了四川灾区,感动了中州大地,感动了华夏神州。

在英雄炫目光芒的背后,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武文斌的颁奖词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李隆的颁奖词

【武文斌】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的希望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与他哭别。参加吊唁的人大多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

2008年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镜头回放】两万灾区群众为他送别

2008年6月20日,2万多名当地群众自发赶到都江堰市殡仪馆为烈士送行。“我们要来送送亲人!”裤腿上沾满泥巴的乡亲们骑着自行车、开着摩托车,有的甚至步行十几公里,来到英雄生前战斗的地方。

参加吊唁的人大多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

在都江堰市殡仪馆,武文斌生前所在师政委刘法峰流着热泪说,为了维持秩序,参加送别的战友只好从告别厅退出去执勤。原定半小时的遗体告别仪式,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

都江堰市玉堂镇水泉村的几位村民步行25公里山路来到连队,把锦旗挂在英雄灵前,而后抱头痛哭——武文斌曾和战友一起,在他们绝望的时候,把粮食和水送到他们家里,把病重的老人及时送到了医院。都江堰市殡仪馆的师傅在含泪火化完武文斌的遗体后,把全馆工作人员捐献的6300元钱收起来送给了武文斌的父亲。殡仪馆馆长刘良志说:“一个多月来,我的泪水已经淌干了,但今天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战书宣言】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

武文斌,河南南阳邓州张村镇程营村六组人,1982年10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

2005年7月,武文斌从基层连队考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7年6月,武文斌到济南军区某步兵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实习的武文斌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向灾区挺进。

武文斌原本可以不参加这次抗震救灾——他只是个实习学员。然而,纵使有一百个理由让他留下,武文斌也会有一百零一个随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的理由。他在交给连队的请战书上说:“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

武文斌随部队于2008年5月13日凌晨3时起程挺进都江堰,挺进汶川,挺进重灾区。30多个日日夜夜,武文斌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救人抢险,他肩扛背驮翻越3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搜救失事直升机,他3次失足滚下山;灾后重建,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

因为什么都抢着冲在前面,武文斌有了个新绰号——“拼命三郎”。

【最后留言】好好泡个脚,明天接着干!

2008年6月17日傍晚,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劳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连队70多名战友一起,冒雨再次执行8车活动板房建材的卸载任务。干完活后,连队干部安排他歇息,但他却又去帮助别的班排卸车。

熄灯前洗漱,武文斌对一起打水的班长姜春雷说:“好好泡个脚,明天接着干!”“晚上能睡着吗,老公?你受苦了,等你回去,我去看你,请你吃好吃的,吃你爱吃的。你困吗?要是困了,就先睡吧。”这是妻子杨卫华2008年6月17日晚发给武文斌的一条短信。可她没有想到,这一夜,丈夫睡得太沉了……

次日凌晨2时40分,同帐篷战友宋国栋发现武文斌发出异常声音,呼吸困难,他立即叫来连长和卫生员,并迅速把武文斌送往医院抢救。

遗憾的是,这颗年轻的心脏,还是在4时45分停止了跳动。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在医学报告上签名写着:“死亡诊断: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战友追忆】每天点名,全队集体答到

武文斌生前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学员,他的同学都已在2008年7月毕业。昨天,记者采访到了武文斌的大学同学冯亮,毕业后他留校担任了连队干部。“直到现在,连里每天晚上点名,第一个还是武文斌的名字。”冯亮说,“大家都不愿他离去,每次点到他的名字,都是全队集体答到。”

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主干道上,武文斌的塑像已经矗立起来。“我们每天都从文斌面前走过,其实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时刻和我们在一起。”冯亮说,越来越多学员在武文斌精神的鼓舞下,成为保家卫国的好男儿。

【李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李隆的颁奖词。

在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5人生还,包括被困104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1977年出生的开封人李隆,从1995年12月加入公安消防队伍后,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镜头回放】“菜刀兄”感动亿万中国人

“刀,刀,刀,我要切菜用的刀!”这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李隆冒着余震、头顶四层坍塌楼房的残垣断壁、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在废墟下面向战友发出的急促呼喊。这个镜头,通过中央电视台成了亿万观众永恒的记忆。网民们热烈评论李隆的英雄壮举,“菜刀兄”的故事广为流传。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李隆带领33名特勤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统一行动,奔赴前线抗震救灾。14日抵达什邡市蓥华镇的当天,李隆和战友们在12个小时内连续从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三名被困群众。5月16日22时20分,又成功营救出被废墟埋压104小时的青年男子李青松。

5月17日18时,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实业有限公司救援现场,还是李隆,在摇摇欲坠的坍塌楼层中间,在狭小的救援空间里,奋战11个小时,破拆了横向阻拦的三道厚达60厘米的钢混构造柱及建筑坍塌物,最后用菜刀一点一点地砍掉压在被困女工卞刚芬腿上的门板,将被埋压124小时的卞刚芬完整营救出来。这是李隆赴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亲手救出的第4名生还者。

在抗震救灾前线的1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隆和战友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与危机争分夺秒,把危险抛在脑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其中5人生还,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英雄承诺】

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李隆及其战友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的英勇表现,与十几年来在几千场灭火救援现场的锤炼是分不开的。

1995年12月,李隆参军,到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服役。立志要干出一番成绩的他,新兵训练一结束就主动要求分到管理最严、任务最重的特勤中队,并很快成为中队的骨干。“火光中出生入死、险境里拯救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李隆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冲到最危险的地方。

2003年6月12日凌晨,一个精神病女患者爬上了一座高达30多米的废弃烟囱,不断往下扔砖头,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登高消防车无法靠近烟囱顶部作业,只有徒手爬上烟囱实施救援,但烟囱已有50年历史,老化严重,摇摇欲坠,能否承受3个人的重负尚不确定。

情况紧急,时任特勤一中队副中队长的李隆主动请缨,和战友许友爱冒险攀登而上,不顾疯女的挣扎,成功将其救下。上千围观群众见证了这场特殊的生死较量。

2004年1月13日17时,漯河市堰城县境内一辆载有49吨氯气的槽车翻进护路沟内,泄漏出的大量氯气漫向临近的几个村庄,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李隆奉命带队长途增援完成抢险堵漏任务。面对异常艰难的堵漏工作,李隆带领两名同志身着笨重的防化服,寻找泄漏点,实施抢险堵漏,连续奋战八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毒气泄漏事故的处置任务。

【屡获殊荣】13年赴汤蹈火抢救760余名群众

13年来,李隆参加类似的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

入伍10余年来,由于贡献突出,入伍10余年来,李隆荣誉的光环闪闪发光,夺目耀眼: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06年7月,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抢险救援尖兵”荣誉称号,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6年11月,被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2008年8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光荣当选全国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和“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如今,李隆又光荣当选了全国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和“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展现了一个英雄的男儿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