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论文 诺贝尔奖今天开始陆续揭晓 张锋卢煜明获“引文桂冠奖”
原标题:诺贝尔奖今天开始陆续揭晓 张锋卢煜明获"引文桂冠奖"
法制晚报讯(记者 黎史翔)2016年诺贝尔奖将从今天下午开始陆续揭晓。与此同时,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汤森路透集团于近日在美国发布了2016年度"引文桂冠奖",预测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两名华裔科学家榜上有名。
继2014年和2015年之后,今年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中连续第三年出现华人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药工程学教授张锋与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和化学病理学教授卢煜明。张锋因在老鼠和人类细胞中应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获此殊荣,卢煜明则因在孕妇血浆中检测到胎儿游离 DNA,从而取得了无创产前检测的革命性成果而入榜。
自2002年以来,汤森路透已成功预测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截至今年,共有8位华裔科学家摘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当年即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今年华裔科学家是否有望斩获诺贝尔奖?近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表现如何?今年的热门奖项又是什么?《法制晚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汤森路透科技与知识产权事业部业务总监宁笔先生。其表示,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近年来不仅已经有量的积累,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已经获得全世界学术界的公认。
据宁笔透露,最近几年获得引文桂冠奖、物理及化学等领域的华人科学家,包括王中林、杨培东、张首晟、邓青云与钱泽南5人,也可能在今年获得诺贝尔奖。
获奖几率 成功预测39位诺奖得主 平均2.4年后获奖
法晚:您认为入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后,最终得到诺贝尔奖的几率有多大?有没有一些数据统计,入选引文桂冠奖平均多少年后能最终得到诺贝尔奖?
宁笔:自2002年以来,每年发布的引文桂冠奖已成功预测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统计显示,这39位中,有8位是当年即获奖,最长的是12年后获奖,平均是在2.4年后获奖。该奖项通过对 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平台(全球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与发现平台,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三大领域)中科研论文及其引文进行深入分析,遴选出今年或未来几年在化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经济学领域可能摘取诺贝尔奖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
法晚:今年华裔科学家在其他领域是否有望斩获诺贝尔奖?
宁笔:最近几年获得引文桂冠奖的华人科学家还有王中林(2015年,物理)、杨培东(2014年,物理)、张首晟(2014年,物理)、邓青云(2014年,化学)、钱泽南(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这些科学家也可能在今年获得诺贝尔奖。
华人上榜 今年2人摘引文桂冠奖 彰显各领域影响力
法晚:从2014年起,引文桂冠奖名单中已连续第三年出现华人科学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张锋、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均入选今年引文桂冠奖化学领域的获奖名单。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宁笔:以往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不乏华裔科学家的身影,早在2008年,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当年就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发布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同时出现了四位华裔科学家,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5年,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教授又荣获物理学领域"引文桂冠奖"。
今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张锋、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均入选引文桂冠奖化学领域的获奖名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华裔科学家荣获"引文桂冠奖", 彰显在各领域的影响力。
优势凸显 屠呦呦获奖后 "拉近诺奖与我们的距离"
法晚:近年来,中国内地在科研领域的表现如何?
宁笔: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不仅已经有"量"的积累,"质"也在不断提升,已经获得全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这一点也从汤森路透分析的引文数据中得到了印证。目前,我们不但看到中国是学术论文产出的第二大国家,从数据库中排在各学科各年度引文影响力前1%的高被引论文里也可以看到,中国的贡献在逐年增多,再次彰显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法晚:屠呦呦去年摘得诺奖医学奖,对今后中国科学家得奖将有哪些影响?
宁笔: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对中国科学家的肯定,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肯定,也将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中国科研事业对全人类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人站上了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舞台,这无疑也是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全员激励,诺贝尔奖与我们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很多。
形势预测 中国籍科学家不久将获"引文桂冠奖"
法晚:您预测下一次中国国内科学家得奖会是什么时候?
宁笔:2015年荣获物理领域"引文桂冠奖"的王中林教授与2014年同样在物理领域获奖的张首晟教授和杨培东教授,其实都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后来才出国深造的。中国籍科学家在有些科研领域也不乏卓越的研究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籍科学家也会跻身"引文桂冠奖"之列。
法晚: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热门人选是谁?
宁笔: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是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杰弗里·A·布鲁斯通(Jeffrey A. Bluestone),以及克雷格·B·汤普森(Craig B.
Thompson),解释CD28和CTLA-4如何成为T细胞活性的调节因子,Gordon J.Freeman、Tasuku Honjo 及 Arlene H. Sharpe阐明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功能,这两个科研小组的发现促进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