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武马瑞 马学武和田玉作品展观后感
灵动幻化的线条,渲染写意的绘画,飘然纯净的雕塑,马学武作品的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了时代的感受,充满了动感,充满了憧憬,充满了和谐。但是透视这些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艺术背后,我们发现了什么?
笔者是在2003年初识马学武先生创办的白玉城,当时因非典原因,一些作品没有及时运往北京,临时放在乌鲁木齐展示,笔者因此而结识了马学武的一批大件作品(见照片)。那时的作品没有这次展览作品的风格齐整、鲜明,但是题材多样,玉色丰富,简约大气,特别是在雕玉技法上讲究本色天然。
曾有一款用碧玉籽料雕成的鞋子,寓意为“辟邪”,其雕法仅仅是在玉的中间打磨了一个浅浅的鞋口形状,其余的全部都是利用材料自身的状型。 “其实,我们的先辈在玉雕技艺上,历来就遵循‘以少为贵,以素为贵,以简为美,以质为美’的原则,强调‘无绺不做花’。
只在有缺陷的地方雕琢,用雕琢的美掩盖或消除玉的瑕疵。”马学武这样总结了古人的审美意趣和雕琢经验,他潜心研究这种雕琢技法,长期坚持并竭力倡导这种创作理念,最终他将这种理念上升成了一种理论,那就是他在这次和田玉作品展上首次公开宣传的 “三·七”定律。
继续细观本此展览的作品,马学武先生不仅遵循“三分形象、七分内涵,三分皮色、七分玉体,三分细腻、七分流畅”等规律,其他传统的影子也是处处有所闪现。在雕琢题材上,“四灵兽罐”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富贵一生”镇纸上的凤凰牡丹等,都是传统所见。
作品“旋律”在形似水草的笔洗上雕了一只天鹅和两条小鱼,天鹅正在追逐小鱼,伸长的脖颈咬住了鱼儿的尾巴,小鱼惊恐的拼命游动,那种极富动感的雕塑,一定是得益于春山秋水玉中“海冬青拿天鹅”的启发。
实用性强是新疆古代玉雕艺术的特征之一,马学武作品中文房用具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此展览也不例外。其中有一款玉砚雕琢的非常美观妙巧,它的上部可做砚用,下部凿空后是一个笔洗,笔者还没见过这种上砚下洗的文玩,感觉很新奇。
还有一个金蟾摆件,前面看是金蟾,但背面巧妙地留了一个小洞,让人觉的用它收藏些宝贝很实用,虽然谁也不会将如此珍贵的艺术品当做用物的。除此以外,作品的命名也很注重文学性,如蝶恋花、江山多娇、虚怀若谷、势如破竹等名称,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当把上述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看,你会意识到马学武作品中有很多非常传统的东西,只是被他用“三分继承、七分创新”的方法,将它们融和成了适合于当代的美的艺术了。而了解马学武从艺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在世界玉雕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了,他的一款笔洗曾在美国拍出了百万元的天价。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他的传统题材、传统技法已得到广泛的公认。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今天的创新,就是在昨天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说本次展览有什么缺陷的话,笔者个人的意见认为展品的色调过于单一,展出作品的用料绝大部分是羊脂白玉和白玉,甚至连青白玉都少见。试想一下,世上有几人能象马学武一样在这样珍贵的材料上创作?如此奢华的艺术行为让我们爱玉的人多少得生点妒意吧。
些许的遗憾丝毫不影响马学武这次作品展的重大意义,它预示着马学武先生站在传统巨人的臂膀上看到了新的曙光,他建立自己玉雕流派的日子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