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递老板陈德军 申通快递陈德军 上下同欲者胜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做好民营.民族企业,不想像华宇.大田一样被外资吃掉."曾经,由于融资无门,陈德军一度只想卖掉自己的公司.而现在,陈德军目光坚定,掷地有声.5

"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做好民营、民族企业,不想像华宇、大田一样被外资吃掉。"

曾经,由于融资无门,陈德军一度只想卖掉自己的公司。而现在,陈德军目光坚定,掷地有声。

5月28日,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12中国快递论坛大会上,国内快递业数位翘楚人物高调亮相。其中,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的本色发言以及在申通展台前与员工一起忙里忙外的亲切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型之路

最近,申通快递有限公司(以下称"申通")出现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高管调整,包括副总裁职务等在内的共计23名新任职领导干部近期做了宣誓就职,陈德军亲自牵头,主管公司全国的日常事务。这项决策为申通今后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纵向重组奠定了基础,也表明了作为掌舵人的陈德军,将要从"放手"转向"回归"。

陈德军一直致力于将申通进一步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品牌。他曾预计,"未来5年左右,中国快递行业,会变成4到5家公司占有70%-80%的市场。就像在美国,美国邮政、联邦快递、UPS三家占有90%份额,剩下10%由几千家小公司瓜分。"

2005年,申通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造方案,其第一步即着手整合收编全国的加盟网点,通过自营公司与加盟公司换股的方式收编盈利能力较强的城市网点,增强自营规模和对网点的控制力,从而为今后引进国际战略合作伙伴作准备。

按照方案,申通第一步将从21个中心城市中选择盈利能力较强的7个加盟网点,通过换股的方式,得到这7个网点51%的控股权,从而扩大自营规模,计划新股份公司营业额占集团所有网点总量的40%以上。21个候选城市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城市。另外,申通还将制订相应的加盟商资质审定标准,与此前的加盟商重新签订加盟合同,将以往的自由加盟改为标准加盟,从而便于管理,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

2008年春节,申通放假,导致很多网商不能发货。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找到陈德军说,"你们对民生影响很大,不能放假。"申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0年,各类投资商开始更加关注快递行业,陆续传来了阿里巴巴注资星晨急便、海航集团60%控股天天快递等的好消息。也有许多公司纷纷对申通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面对这种大好的局面,申通却显得分外安静。陈德军究竟在等什么?

其实,陈德军"中意"的战略合作者大致有两类,一是能够带来国外网络这种垄断资源,以及资金和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国外快递巨头;二是拥有飞机的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股权等方面的合作使申通进入承运人领域,因为拥有了飞机,申通就可以对抗中国邮政开通"全夜航"后所赢得的时间优势。

中国的民营快递企业一直受到资金及航权的限制,特别是如果缺少了空运主动权,快递公司就很难走向国际。申通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造和特许经营加盟等方式,吸引这类合作伙伴。

为了尽快达成战略目标,在服务和管理上,陈德军也开始慢慢部署,制定了申通自己的"十二五规划"——实行"一二三"战略,即建设一个全网统一的、可控的、流畅的中转分拨体系;搭建"二个平台"即信息平台和实物配送平台:建立"三大快递业务板块",即重振商务快递、扩大"购物"快递、推动快递衍生产品,精心打造成为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司,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门到门、桌到桌"实物配送专业公司。

现在,这个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例如各中转部在2011年年底全部实现半自动化分拣,且所有中转部和90%以上的网点公司已配备监控设备,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安装了10余台安检机。

全网络公司车辆20000余辆,跨省级网络车近600辆(装配GPRS)。另外,开通了40088-95543服务热线号码,主要为了解决国内市场包括投诉服务在内的咨询业务并积极为零售领域目标客户提供物流升级服务,预计到2013年这一新业务将为公司增创50亿元,总收入有望达到150亿元。

陈德军始终认为快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就像日本人的汽车工业体系。例如美国UPS,不仅仅做快递,仓储、包装、包括一些公共平台,救灾物资甚至是美国的战争需求,也会委托他们用飞机运送,UPS已经完全深入到社会肌理中去了,这也是申通的发展远景。陈德军希望将申通打造成中国的UPS,最终能够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有价值的物流配送。

模式的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申通目前已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体系。截至目前,公司共有独立网点及分公司830家;服务网点及门店5000余家,中转部62个,占地1240亩。全网络共有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1年全年业务量突破100亿元。

申通的网络之所以能够扩张得如此迅速,得益于他们最初时推行的加盟制。发展初期,申通采用承包经营,让承包人在指定区域内自行发展,自负盈亏,按文件每件1.5元、包裹每公斤1.5元交纳承包费。2002年,申通开始推行加盟授权体制,在网络需要的地方选择加盟商使用申通品牌,和总部形成业务合作,但双方没有股权关联。之后,申通在加盟体系中引入了派送费互免的制度,使对加盟商的管理从合同条款深化为利益纽带。

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陈德军认为各有优势。直营在管理方面相对要好,而加盟模式从整体趋势、发展速度来看比直营的快。比如今天申通如果要在中国开3000个直营店,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还需要管理大量的人力资源,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申通未来几年的持续发展主题仍将是扩张,不过其下一步发展最大的挑战也恰恰来自于加盟模式。

在实践中,申通对加盟商的利益分配进行了改良,大部分采用了互相支付派费(送件费用)的机制进行内部结算。总部向加盟商收取材料费、品牌使用费等费用,负责建设信息平台和协调管理。但随着业务量的快速发展,加盟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将这种弊端概括为,加盟商各自为政,以自己为原点,以自身利益为半径画半圆,为短期利益而牺牲质量和品牌。 快递业务需要网络化、一体化、信息化、集约化运作。加盟制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容易陷入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打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更主要的难题是一体化管控和内部利益协调分配。

最近几年,客户投诉率较高的民营快递公司,基本都是加盟式快递企业。圆通、韵达、汇通、中通等国内规模较大的加盟制民营快递公司,都在不约而同地对加盟制进行转型升级,核心是增大直营、参股和控股的力度,加大总部对网点的管控和利益统筹。

顺丰速运、宅急送则更早之前就已改加盟制为直营制,尽管资金投入较多,管理成本也有所上升,但随着一体化的推进和执行力的落实,其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拥有了体制上的保障。不过,申通目前并没有打算采取同行们的做法,而是继续坚持加盟制的发展模式。陈德军表示,对于加盟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各种管理手段进行控制,关键在于加强掌控和管理力度。

最让陈德军感到"忧心"的是申通的人力资源模式。快递服务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

上下同欲,才能胜利。在业内,申通管理层的"新人"并不多,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将"和"自己人"为主,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快递企业家族式、粗放式生长的必经阶段。而且基层快递员的工作长期以来缺乏社会尊重,例如在许多高楼大厦里快递员只能从货梯进入,所以从事这一行的工作人员多为城市里的下岗工人、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快递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难有显著提升。

申通不仅要管理现有的10万余名员工,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需求,每年至少还要再招聘1万余人。十几万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培训,是陈德军目前最头疼的问题。

事实上,在3月份召开的申通2012年网络大会上,申通总裁奚春阳发表讲话也坦承公司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头两条即为:"管理体制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不小的差距"和"管理层和员工综合素质偏下制约了企业层次的提升。"

未来,陈德军将面临着加盟模式是否坚守、快递产品继续走低端还是高端、在管理上是选择家族式,还是现代企业治理这三大模式的挑战和抉择。

跨界电商,创新平台

目前,电商和快递两个行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开始自建快递物流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站相比,快递企业遍布全国的上千个配送网点是先天的优势,而其他电商网站要自建物流体系,则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成本。

快递企业纷纷尝试分享电商发展的大蛋糕。顺丰已然高调跨界电商领域,申通也不甘落后,在杭州投资建设了 "爱买网超", 该电商平台模式类似于1号店,囊括日用百货等各类商品,支持网银、货到付款、支付宝、快钱、信用卡等多种结算方式。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目前仍为试运行阶段,将于8月1日正式上线。

"爱买网超"团队目前已超百人。陈德军表示,申通只是"爱买网超"的投资人,并不会参与此平台的具体运营,也就是该平台运营团队中不会有申通的人,但申通会大力支持。"爱买网超"将依托申通在国内的物流网络,为顾客提供"一日三送"和"晚间特约送货"服务,计划以配送快速和准时迅速打开市场。

针对快递进军电商现象,徐勇曾指出,快递企业介入电商领域,固然有其物流配送和客户资源优势,不过,在电商经营的专业性、销售能力方面则不具有优势。此外,目前B2C电商竞争已经很激烈,快递公司进入电商领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和企划,而且资金问题,对这些传统微利的快递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对上述风险,申通也早早做过设想和准备,计划7月启动直邮业务,在递送快递的同时通过直邮网上超市的广告单来进行宣传,也将节省广告和企划费用。针对网上零售因为配送仓储和采购等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出地域特点,申通电商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区域优势的浙江市场,在浙江市场发展稳定之后才会进入其他省份,并不是一开始就全力开拓全国市场。

此外,公司开设便利店拓展网下超市业务,也是希望通过积累更多相关经验,打造宅配的统一标准。

陈德军也希望未来这一配送平台可以向更多电商开放,或许这也是申通"爱买网超"的一个重要目标。

与马云作朋友

陈德军是杭州驻沪企业联合会的副会长,马云曾是会长。两人顺其自然的成为"好朋友"。

申通与淘宝的合作就像两人的友情一样,一直为外人乐道。2007年8月,申通与淘宝网合作,成为其指定的商品配送商之一。陈德军迅速调整了申通以传统包裹、信函、文件为主的业务结构,使来自电子商务的业务占到总量的60%。

竞争虽愈演愈烈,但申通规模已成,及时转型让申通保持着4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与提供高端服务的中国邮政EMS、顺丰速运及外资公司不同,申通提供的是经济型服务。这一类的公司还有韵达快运、圆通速递、天天快递等,他们共同占据了85%的电子商务快递市场。2011年仅光棍节那一天,淘宝产生的包裹流量大概为2000万件,申通就占到600万件。

外界曾猜测并担忧申通会变成马云的"跑堂伙计",陈德军则表示此顾虑子虚乌有,申通更多的是一个平台,它的角色就像城市四通八达的管道,无论来的是什么,来多少,都可以让他们轻松通过。

受到联邦快递的启发,在未来的发展上陈德军表示还是想跟马云进一步合作。"首先他也是浙江老乡,感觉信得过。而从产业上来说我们也是上下游关系,合作的机会很大。"对于阿里巴巴与申通的合作,陈德军已经有了初步设想,二者将建立网商创业园,由阿里巴巴提供信息平台,申通提供办公场地、仓储和配送服务,使原来分离的网商、信息平台、网民以及快运商成为一个综合体。

与马云作朋友,就是与电商作朋友。

高尔夫球场上的哲理

1993年,23岁的陈德军和家人在杭州创业,从几辆自行车起步,经营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报关急件直送业务。一年后,他到了上海,每天5点起床,到火车站接货,再一件一件送出去。创立"申通"前,他用破了5张上海市地图。随后,陈德军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这便是申通的前身。

1995年,申通在上海、宁波、金华和东阳布点,开始扩大业务。之后,又在南京、苏州设点,在长三角布点成功,形成网络雏形。1997年,申通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设点,业务开始增大,标志着申通进军全国的战略吹响号角。

2006年公司销售额突破36亿元,年快件量1.3亿票,市场份额占30%--70%,已成为快递业中的品牌企业。2007年3月,申通在上海市青浦区公司新址举行了隆重的总公司新址乔迁庆典活动,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开始采用加盟和承包制,网点迅速扩张……历经19年的风云变幻,申通已经成长为一个日处理业务量达200 多万件的巨型快递公司。

现在,每月有三分之一时间,陈德军会待在上海青浦区申通总部,其他时间大多用来打高尔夫,最高纪录曾一个月打了20 多场球。陈德军击球时力度很大,一杆总是击出很远,超出别人很多。不过,他说打高尔夫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过犹不及,能把力度掌握到刚刚好是件需要很长时间练习的事。"某种程度上,做快递和打高尔夫很像,关键是控制分寸,不只是从门到门那么简单,精确到位才最重要。"

别看陈德军大部分时间沉浸在高尔夫球场中,但他的心思其实从未离开过快递。他认为,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不能时刻陷在具体业务中,申通现在的发展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快递业内流传着一个有关陈德军的段子———在一个活动中,上海一位副市长握着他的手说:"都说做快递的人很辛苦,看到申通陈总的脸,我就深信不疑了。瞧他风里来雨里去,被晒得这么黑!" 陈德军的确很辛苦!创业期多为"劳筋骨",而现在则是"苦心力"。

在陈德军看来,不管再怎么加快运输、分拨能力和网络投资的力度,申通一路疾行的脚步依然跟不上业务量飞一般的增速。陈德军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希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包括申通在内的中国快递业,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

在中国,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高尔夫仍是一项不仅"小资"更偏向奢侈的运动。"做快递的也打上了高尔夫?"类似褒贬不一的声音也经常传到陈德军的耳中,他认为,"这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快递企业所获得的不应该是当今这样的社会地位,我们还要更高;快递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强,‘小包裹,大企业’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期待着陈德军在快递业的发展中继续挥出一杆杆漂亮的击打,实现他将申通打造成中国民族快递 "航空母舰" 的梦想。

编后记:

虽然热心于"奢侈"运动,但陈德军一直保持着朴实的作风。穿着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一般情况他总是以衬衫休闲裤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兴致所在也会毫无拘束地与业内相熟的朋友坐坐大排档,喝喝啤酒。

陈德军也不太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但这无法阻止桐庐人和快递人对他的尊敬。"2012中国快递论坛大会"的欢迎晚宴上,赞助方圆通速递和顺丰速运一致推举陈德军代表大家致酒词,颇有些"老大"的意思。

陈德军家族还有其他一些产业,但这次他没有跟我们掩饰"回归本业"的打算。作为主宾参加北京电视台节目,"揭发"快递业秘闻;一连几天参加快递论坛各个活动,签约、演讲、交流——频频亮相的陈德军真的已经回到了他的快递王国。

回归意味着责任,回归也意味着陈德军将要接受更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