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马誉炜 记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政委马誉炜
“爱兵,要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爱,做到兵有痛痒我着急,兵有委屈我内疚,兵有长进我高兴,兵有难处我解忧。”
这是北京军区某集团炮兵旅政委马誉炜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实际行动。他用真情带兵、用知识育才的事迹在军营内广为传诵。
“创可贴”与花名册
那是一个隆冬时节。马誉炜到连队查哨,发现哨兵张永生没戴手套,手上冻裂了好几道口子。他疼在心上,很快回去拿来了手套和“创可贴”。小张的眼圈红了,舍不得用,后来把“创可贴”贴在了笔记本的扉页上,还写下了一段话:“这是政委送给我的‘创可贴’,我将永远铭记领导的关怀,拼命干好工作。”
得知了小张的举动,马誉炜心情很沉重。一副手套和小小的“创可贴”,竟能在战士心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说明战士太需要关爱了,也说明自己和旅里干部做得太少太少。
“创可贴”一事引起了全旅干部的震动和深思,他们形成了共识:爱兵不是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对战士的根本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根据马誉炜的建议,全旅开展了以科学文明带兵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马誉炜以《新时期一线带兵人应成为爱兵的模范》为题讲了第一课。
马誉炜带头实践。澡堂的水龙头坏了,战士洗澡排不上队,他找到营房科,半天解决了问题;厕所里灯坏了,夜晚战士们只能打着手电上厕所,他立即责成有关部门换上灯泡;战士曹利军患白癜风,他帮助四处求医买药,终于控制住小曹的病情……
马誉炜还有一个特殊的花名册,全旅孤儿、单亲士兵的名字、身体情况等清楚地记在上面。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马誉炜对他们给予特殊关照,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军营大家庭的温暖。3年多来,全旅有30多名孤儿、单亲士兵入了党、当了班长,或转为士官、考上军校。 “四公开”与“阳光作业”
“对士兵的爱有很多方面,维护士兵的合法权益,才是爱到根本上。”这是马誉炜的切身体会。
一年一度的士官改选工作刚刚结束,马誉炜收到一个连队的战士来信,反映个别连队对改选士官搞了“暗箱操作”。经调查核实发现情况属实后,马誉炜建议立即召开旅党委会,宣布取消了这个连队改选的士官名单,重新选报,并对这个连队的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在改选士官、入党、考学、提干等涉及到战士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马誉炜和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必须坚持和尊重战士的民主权利,实行“阳光作业”,全部公开,决不能让“关系兵”挤了好兵。为此,旅党委研究制定了保证“四公开”落实的6项配套措施,并印发到班、排,让官兵人人皆知。
几年来,全旅先后有14名战士提干,246名战士考学,290名战士学技术,650名战士转士官。由于坚持了“四公开”和“阳光作业”,战士们都心服口服。
马誉炜任政委近5年来,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士兵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某连指导员侵犯战士利益,马誉炜及时召开党委会,统一思想,给这名指导员降职处分,同时制订下发了《文明带兵十不准》,明确了士兵有监督干部、反映问题、申诉申辩等10项权利;班长刘伟受了一名干部的冤枉,马誉炜带着这名干部当面向刘伟道歉,之后,建议党委开设了“士兵维权绿色通道”;开通旅长、政委热线电话,设立了首长信箱,确立了首长接待日。
战士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官兵关系更加融洽,炮兵旅的全面建设得到了明显提高,多项工作受到总部、北京军区和集团军的表彰。 劳教对象与“育人工程”
马誉炜经常这样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战士不可能永远留在军营,我们要为战士的长远利益着想,帮助他们成才。”
马誉炜认为,育才首先要育德。
1997年初,旅里的骨干标兵、炮一连士官田雨,因带兵方式简单粗暴打了一名战士,被劳教一年。小田对未来感到绝望,是马誉炜的一封封来信鼓起了他重新奋起的勇气。他认真接受改造,提前两个月解除劳教。归队的路上,他担心领导和战友歧视、冷淡他。
当走到连队门口,看到马政委带着全连的官兵热情迎接他时,他热泪盈眶。在马誉炜的教育和鼓励下,小田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在全旅无线电专业考核中夺得第一名,被旅里树为专业训练尖子。后来,还入了党,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和“科学文明带兵骨干”,被集团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马誉炜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用知识育才。他具体指导旅政治部制订并实施了《育人工程》,开展了“军营育人系列活动”,旅里先后成立了书法绘画、家电维修、微机操作、科技与法律知识普及、青年生活指导等7个小组,购买了30多台微机,又借助地方力量,办了14期电脑培训班,使全旅近50%的战士学会了微机操作。他还发挥自己写作特长,亲自给战士辅导新闻写作,使46名战士在报纸上发表了作品。
“育人工程”实施3年多来,炮兵旅有80名战士考上军校或直接提干,600多名战士通过自学拿到了中专以上文凭或军地两用人才证书,退伍战士中有近900名被地方企事业聘用。炮兵旅被总政评为“读书育人先进单位”,其培养战士成才的经验正在全军推广。 (本报通讯员 王士彬 徐青云 本报记者 刘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