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与邓六金 信仰如炬——读老红军邓六金的《我与曾山》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我与曾山》一书,是全程参加长征的上杭籍女红军——邓六金老妈妈所著。她在这部自叙式传记中深情回顾了由苦大仇深的童养媳成长为坚强革命女战士的传奇人生以及与爱人曾山戎马倥偬、相濡以沫的革命情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全书开篇于1929年“‘朱毛’来了,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红军通”,止笔于1972年曾山同志辞世。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真挚深沉的情感,记叙了从参加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到爬雪山过草地,从与爱人曾山相识相知延水河畔,到纵横皖南抗日前线,从土改支前到抚育革命后代,历经文革的磨难……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移山填海的建设年代……这对革命夫妻携手走过的每一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和生命抒写的生命礼赞。捧读它就如同浏览一部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革命史诗——鲜活而厚重、质朴而崇高。
作者为我们留下的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和感人至深的爱情记忆,饱含着一对革命夫妻对人生无限热爱的殷殷之情和对信仰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闪烁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充盈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人们进入一个节奏越来越快、色彩越来越浓、诱惑也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代,历史传承的精气神常被堙没与潜藏之际,让我们驻足品味真正的革命者从精神到形体的富足与强健,去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谛听到先辈们情真意切、性刚品烈的心跳,能真切地感受到一道澄澈而强烈的光束穿透厚厚的历史烟云,执著而温暖地照射在我们的心田之上。这道来自遥远天际的光束,那行进的轨道、迸发的能量始终是恒定不变的,它召唤和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闪耀,似乎近在咫尺、伸手可触,却又总是那样的遥远,令人神往、催人奋进……这就是邓六金和曾山夫妻这样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心中永恒的信仰之光。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信仰,是燃烧心灵的火种,作为后来人,我们首先感触到的是信仰之光的炽热。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邓六金,呱呱坠地十几天就因生活所迫被卖作“望郎媳”,辛勤劳作却无法摆脱地主的欺凌和压迫,地主、乡丁赶在年关之夜打上家门追债,使她强烈感受到世道的不公平,她立誓要推翻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1929年,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来到闽西上杭时,这个“望郎媳”没有偏信地主反动武装对朱毛红军妖魔化的谎言,勇敢地成为村里第一个“红军通”。
“我受够了,我要革命!”虽然此时的她心中还没有什么高深的理念和理论,但那种对新生活的渴望让她捕捉到了希望的曙光,使萌芽中的革命信念拥有了扎根的土壤。
平常人非常道,她毅然剪掉长辫子,作出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选择,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大潮。参加红军后,她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文化,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不仅动员乡里青壮年参加红军,还说服两个姐姐也加入了革命队伍,“三姐妹成了土窝窝里飞出的三只金凤凰”……
“要为天下劳苦大众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世界。”在建党90多年后的今天,倘若人们追寻一种什么样的政治信念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让一个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我坚信,答案一定是那份信仰——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信仰,正是这份信仰,推翻了三座大山,正是这份信仰,打碎了千年枷锁,正是这份信仰,缔造了公平世界,正是这份信仰,书写了人间传奇,正是这份信仰,让千千万万革命者勇往直前以赴之,抛头洒血以从之,无畏无惧以成之。今天,我们同样需要邓妈妈们身上那道信仰之光所迸发的、彻心的呐喊与感召,更加需要将信仰的光和热,转化为我们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精神动力。
我们能感触到信仰之光的执著和坚定。有信仰之光的指引,任何艰难困苦都能等闲视之。在长征途中,邓六金被编在特殊连队,负责照顾战斗部队留下的老弱病残,她用担架抬着伤员冒着天上敌机轰炸、地上敌军围追堵截的危险连夜行军,翻过高山峻岭,累得吐了血,但她揩去嘴角的血丝,咬紧牙关,照样行军,照样抬担架,照样将仅剩的一点粮食让给负伤的战友,直到走完长征的最后一步。她说:“入党时,我宣誓过,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她用信念与行动、品格与毅力锻造着自己的革命人生。“文革”期间,造反派将她拘禁起来,逼迫她揭发曾山的所谓历史问题,诬蔑曾山是大地主,搞“富田事变”反毛主席时。她任凭造反派日夜威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最终令造反派无功而返……磊磊落落的言语、坦坦荡荡的胸襟、透透亮亮的灵魂,读之,如见其貌;品之,更仰其德。
我们还能感触到信仰之光中人间大爱的温暖。心中有信仰的人,必定怀揣着大爱,他们的爱就像皎洁如银的光静静地洒满大地。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而水是爱凝结而成的。邓六金和曾山自己也有孩子,但她几乎来不及“疼爱”他们。
长子丁儿刚出生不久就因为皖南严峻的战争形势,被送回江西抚养;次子阿瘤依然难逃战争残酷而被迫母子分离;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船上出生的女儿海生,差点被丢进了海里。面对亲生骨肉遭受的苦难,邓六金的心都碎了,但她想起有更多母亲为了解放全中国也像她一样母子别离,就毫不犹豫地接过重任,和战友们一起白手起家办起华东保育院。
她在工作了半生的红色保育院里,先后抚育了近千名革命后代,这些孩子吃过邓妈妈亲手做的饭菜,穿过邓妈妈亲手补的衣裳,心中承载着邓妈妈对爱的信念,对人民的情怀,对未来的希望。
解放后,许多当年的孩子走上了重要岗位,但他们依然称她为永远的“妈妈”。这是何等爱的气度与包容,这是何等情的辽阔与浩瀚。离休后,邓六金仍然一如既往地将心血都献给了革命后代,担任着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的理事,她坚信:“我看不到共产主义,但是孩子们能够看到。
”2006年5月,一座综合性图书馆——鑫鑫图书馆在闽西上杭县实验小学落成。这是老人用平生的积蓄为家乡的孩子们办的一件实事。故乡盛开的杜鹃花年复一年地在诉说吟唱着一位母亲的豪情与柔情、正气与浩气。
《我与曾山》一书根据口述整理而成,文章实在,不造作、不修饰、不矫情,生活气息浓郁,泥土芳香扑鼻。正所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全书还配有221张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更增添了整部回忆录厚重的史学价值。“我”最朴实的叙述与最真实的历史照片相互映衬,展现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感谢这位革命老妈妈,为我们留下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感知到了人生的壮美与情怀的弘广。今天,适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再次捧读这部闪烁着共产党人最朴素最坚定信仰之光的佳作,仿佛又一次闻到弥漫在云天中古朴雄壮、激越飘荡的精神气息。再次倾听先辈的脚步声,魂魄与共,给予我们的依然是深深的感动与浓浓的暖意,既像满山的映山红,花繁似锦、香醉四时,又似满天星斗、璀璨皎洁、光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