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灵的奶奶 殷健灵:学不来的“淡”与“静”

2017-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好几年时间,我着迷于孙犁的散文和小说,特别欣赏他简妙文字的淡而有味,还有不经意为之却又无处不在的诗意.即便是犀利的观点,也说得温和儒 雅;

有好几年时间,我着迷于孙犁的散文和小说,特别欣赏他简妙文字的淡而有味,还有不经意为之却又无处不在的诗意。即便是犀利的观点,也说得温和儒 雅;再短的篇幅,也能曲折回环,朴拙中藏腴润,平淡中见真情。如此简静,又如此丰富。

大约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已经看不得“火气”太重的文字,倒是慢慢悟出 年轻时不懂的“好”来。读孙犁的时候不由得想,儿童文学作家里是不是也有孙犁式的人物呢?答案自然是有。我心里想的,便是金波先生。

这几年,和金波先生的交往渐渐多起来,读他的作品也更多。最初只是读他的童诗,觉得他的诗除了童趣,更迷人的是难以言传的格调和书卷气。读着, 仿佛能看见空中飘着音符。他的散文和童话也有诗的意趣,尤喜叙述语言的自然朴素,看似不事雕琢,实则是洗练的浅白,褪尽火气,流淌着“淡”与“静”。那样 的调子令人迷恋和向往。

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大多文如其人;反过来,大概只有表里如一、心存纯真的人才写得了儿童文学。我崇敬金波先生的人和文,经历过波折,心地依然能 照见波光和云影,他从不激烈地去说一桩事,再大的烦与躁到他那里也能云淡风轻。因此,我喜欢和他聊天,也想学学他的“淡”与“静”。也就是在闲聊的时候, 听他淡淡地提了句,80岁后,他开始写人生中第一部正儿八经的小说。

不知道多少人可以在80岁上开始他的“第一次”。开始“第一次”,需要激情和勇气,很多人在年轻时就已经丧失了这些,单从这一点上说,金波先生 的这第一部小说便不同寻常、意义非凡。我好奇的是,写惯了抒情的诗、想象的童话的金波先生是如何在现实世界里编织故事的。

一棵树,将会衍生出怎样的波澜起 伏?我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只是隐约听说小说的形式新颖,14个章节前都配有十四行诗,加之尾声,构成一部创新的十四行诗花环体小说。可以想见的 是,这是一部慢慢“磨”出来的小说。

因为期待,便有了种种预设,但读到小说时,我还是惊讶了。曹文轩先生在序言里也提到他的“惊讶”,《婷婷的树》让他重新思考小说之“轻与重”“浅与深”。我惊讶的,除了这两层意思,还有一层,我深深意识到——小说归根结底不是“写”成的,而是“修”成的。

《婷婷的树》讲了一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小女孩婷婷因为养的蚕没有桑叶吃,求助于邻居靳爷爷,靳爷爷便去给婷婷找桑树,受过幼年创伤的17岁大男 孩坐坐也加入了找桑树的队伍。但好不容易找到的几棵桑树,却给推土机推倒了。

靳爷爷、婷婷和坐坐从土堆里刨出一棵细弱的小桑树,移栽到小区的院子里。可是 小桑树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它占去了邻居姬老板的车位,也引发了坐坐的“失踪”、婷婷的“出走”,围绕这棵树坐坐和婷婷以及周围的人都有了各自的成 长……20年过去,桑树和孩子们都长大了,小说也有了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一棵桑树、8条蚕,意想不到地营造了一个属于靳爷爷、婷婷和坐坐,也属于更多人的小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生命的历程和沉甸甸的思考。它是关于自然 的,也是关于生命的;关于生活的不易,也关于人生的无常。初一看,小说是如此纯净清澈、童趣盎然,每一字每一句,都可教人安静愉悦。可是不知为什么,合上 书页时,心中却久久回荡着淡淡的惆怅和难以言说的感伤。

我最喜欢的人物,一个是靳爷爷,一个是坐坐。

这个靳爷爷,一定是现实中金爷爷的化身吧。他如此亲和平易,怀着一颗温润之心,小孩子在困难时会第一个想到向他求助,他把孩子的小事当做大事, 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童年,保持着对自然的敏感体察。再细小的情感、再微不足道的话语,到他那里,便有了特别的价值。

靳爷爷的形象让读者看透一个小说里 并未言说的真理:“当一个人渐渐明白了生命原来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生命和生命之间就有了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个坐坐,他是如此叫人怜爱。幼年时目睹父母双亡的惨剧,小小的心从此受了伤,他“吓傻了”,可是幼年阴影竟没有扭曲他天性的纯良,他孤独,总 是善意地请人到他家里去“坐坐”,他愿意助人,自从有了小桑树,他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使命和责任。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棵细弱的不会说话的桑树, 改变了一个男孩成长的命运。

《婷婷的树》如此的简单,却又如此的丰富。作者只是从容地叙述,看似浅淡却笔力千钧,让近似于“无”的故事完美地达到起承转合、风生水起。它牵 引了读者的目光与心,靠的不是故事的噱头和技巧,而是潜藏其中看不见的内核——它来自作者的修炼与操守。

这是一部情感浓郁的小说,但一点都不“煽情”。金 波先生想用一种“淡”来写人生的“浓”,想以形式上的“轻”来超脱生活的“重”。他在写他的“牵挂”,这些牵挂的内容是丰富的,包含着思念、思考、追忆、 慰藉和补偿;他甚至想用轻松和童趣,不着痕迹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忧郁和感伤。

他将诗意带到了小说里,《婷婷的树》的诗意不仅来自镶嵌其间的十四行 诗,还来自于故事本身的留白,言犹未尽,引人联想。

人到了80岁,一切皆可看破,也无限接近了生命的本真:简单、平白、朴拙、淡泊、天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此等境界。这是一世的修炼, 学不来,更走不得近道。所以说,《婷婷的树》不是“写”成的,而是金波先生用一生智慧和体验“修”成的。他值得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后辈学习和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