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蔡启瑞 蔡启瑞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蔡启瑞,物理化学家。汉族。1914年1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厦门大学理理学士(1937)。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化学,1950)。1956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博士导师(1982-)。曾兼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78-1982),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1992);国务院首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催化大会理事(1984-1988)。
五十年代初研究氧化铯及氧化三铯的单晶制备和晶体结构;进而计算层状离子晶体和铁电离子晶体的极化能。1957年后科研重点转移到催化化学。从过渡金属催化剂与烯炔烃等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催化化学,较早地总结出络合(配位)活化催化作用的概念,并用以关联过渡金属化合物(或过渡金属催化剂)参与的均相催化、多相催化、与金属酶催化;指出配位催化都有络合活化作用,此外在有些类型的反应体系,还能提高定向反应选择性,和(或)促进电子传递,或电子与能量偶联传递。
1972年后参加"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的全国性科研大协作,根据配位催化原理和化学探针思路,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活口类立方烷原子簇结构模型和多核络合活化分子氮(及其它外源底物)的酶催化机理,并设计化学模拟验证方法;较系统地解析固氮酶中钼-铁-硫原子簇及铁-硫原子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和固氮酶反应中质子传递机理,提出新见解。
蔡等用酶催化底物竞争抑制等化学探针方法加以验证。关联到铁催化剂上氨合成的催化机理并提出联用原位拉曼光谱与原位红外光谱以观察分子氮和氢的吸附态。
蔡等获得实验支持;并指出固氮酶和铁催化剂多核活性中心的作用主要皆在于降低高位能反应中间态(如N2H)的位能,又进而关联和比较一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乙醇,以及甲烷等反应中金属催化剂与氧化物助催剂的协同催化作用机理,提出新见解,蔡等设计原位化学探针等实验方法,从多方面验证乙醇合成催化机理。
1987年以来,蔡等开展甲烷氧化偶联及乙烷氧化脱氢的稀土—碱土基催化剂的研究,对表面活性氧物种性质及助催剂作用机理,提出新见解,并用原位拉曼光谱等方法验证。
培养博士生毕业十多名。发表论文19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1982,1987,1995年)及部委级奖多项。联合申请得催化剂发明专利七项,蔡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碳一化学催化基础研究主持人,和"八五"基金重大项目化石燃料资源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专家组成员,曾.
建议"油(气)煤并举,燃化(塑)结合",优化和洁净利用化石燃料资源, 以发展燃化工业。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