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雯化工 华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一个艺术细胞的事情(图)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一个艺术细胞的事情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艺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转机,这个转机不仅仅是文艺院团的事,而更是整个文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一个艺术细胞的事情

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艺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转机,这个转机不仅仅是文艺院团的事,而更是整个文艺界、所有文艺家的事。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多多创作出反映时代发展、贴近社会生活、百姓喜闻乐见、引导社会和鼓舞人心的作品。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上海宝山沪剧团一直致力于主旋律创作,贡献鼓舞人、引导人的艺术作品,如《罪与泪》、《缉毒女警官》、《清水恋》、《田园梦》、《红叶魂》等等。这些剧目的主角,都是优秀人才、女英雄,好干部等。现在,我们想创作一个新的作品,通过一个最普通的老百姓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柔美和坚韧,呼唤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歌颂人性。这正是主旋律的重要成分。

如今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中国的硬实力不断雄厚、强大起来,但作为软实力的精神品质、道德良知,不但没有同步跟上,反而出现滑坡,有的甚至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这非常让人着急。像《雷雨》、《日出》这些杰作,都是戏剧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才迸发出创作结晶,当代艺术家在面临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应该通过生活真实去发现时代本质,引导人们向着真善美不断前行。

这是艺术的、也是艺术家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不能为了单纯娱乐大众,就把艺术的根本轻易丢弃。

观众是艺术的土壤

在上海郊区,沪剧拥有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我们把戏送到百姓家门,有时就在田埂间、场地上、客堂里演出,观众围在外面看,或干脆坐在地上看。尽管灯光、服装等硬件设施都不能达到专业的要求,但戏剧的感染力和场气的共鸣,不但不亚于市区任何一场正规演出,而且常有过之。

与观众离得近,对演员来说感染很大、感触很深,我们很习惯、也很喜欢这样的演出,因为这让我们深刻体验到观众才是戏剧的根本、艺术的土壤。我们下乡演出,“菜单”很丰富,以传统剧目为主,穿插现代题材的剧目,其中特别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心态变化、行为碰撞表现出来,深得大家欢迎。

文化下乡,虽是政府买单,但我们对演出质量、剧目更新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演员也非常敬业,我们的观念也在逐步地更新和改变。沪剧要下乡,质量要上升,我们会一直继续走下去。拿我的话来说,就是“五星酒店要做,弄堂馄饨也要做,同样要做得有滋有味,雅俗共赏”。

沪剧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

沪剧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人才断流。目前在上海招收沪剧学员,几乎是招不到的,因为上海人家经济条件普遍好了,便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去学沪剧了。我们看到,就连上海沪剧院也不得不去外地招生,尽管那些外地孩子语言习惯的改变很快,但他们对沪剧的感受力还是有着先天不足。

沪剧的招生难,与长期以来沪剧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演员收入很低,新人新作缺少,剧种状态下滑……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和力度的不断加强,政府对地方剧种的支持越来越大,沪剧的生态慢慢开始改观,行业希望再度出现。

当然,外因重要,艺术家的奋斗和追求更重要。像我这个年纪,应该在艺术上继续探索的同时进行艺术教育,但现在热爱沪剧、拥有天赋的好苗子实在太少。就我现在带的几个徒弟看,他们都已四十出头,仍然不能独当一面,没有正儿八经的登台唱大戏。后备人才的匮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