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河南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王红丽
王红丽: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长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红丽生活照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工豫剧花旦,闺门旦。1980年至1985年在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学习;1985年至1992年分配在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1993年至今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任领衔主演;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王红丽代表剧目:《司文朗》、《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泪血太行》、《风雨行宫》、《美女涅磐记》、《铡刀下的红梅》、《五风岑》、《泪血姑苏》、《春秋配》等。
1994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二届梅花奖;2002年荣获中国戏剧第二十届二度梅花奖;199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95花城杯中国音乐电视MTV金奖;1996年首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1996年荣获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香玉杯艺术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1993年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奖;2002年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红梅红丽
王红丽简历 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工豫剧花旦、闺门旦。
1980年至1985年在河南省洛阳戏曲学校学习;1985年至1992年分配在河南省豫剧二团工作;1993年至今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任领衔主演;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
《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泪血太行》、《风雨行宫》、《美女涅盘记》、《铡刀下的红梅》、《五风岑》、《泪血姑苏》、《春秋配》等。
1994年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二届梅花奖;2002年荣获中国戏剧第二十届二度梅花奖;199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95花城杯中国音乐电视MTV金奖;1996年首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1996年荣获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香玉杯艺术奖;1988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1993年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表演奖;2002年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优秀剧目汇报演出在京举行,今明两天,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为此,记者专访了小皇后豫剧团的团长王红丽丽。
王红丽自幼学戏 20岁崭露头角
王红丽生长于一个艺术家庭,自幼便在父母熏陶下对豫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考入了洛阳地区戏曲学校,习花旦、闺门旦。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二团。1987年主演《春秋配》一剧在河南剧坛崭露头角。
1988年以《司文郎》一剧在河南省第二届戏剧大赛上获一等奖。王红丽靠自身实力跻身于豫剧优秀演员之列。1989年赴京演出时著名剧作家马少波为她题诗曰:"陈姿阎韵两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传京蓟,急管繁弦惜少年。"这一题词恰如其分地赞扬了王红丽在继承陈素真、阎立品两大流派上取得的艺术成就。
王红丽创办小皇后豫剧团 靠演出闯市场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筹建于1993年9月,10万元起家,由王红丽担任团长,1994年3月1日正式成立。
建团之初的艰辛可想而知,"小皇后"的开团大戏《风雨行宫》和《美女涅盘记》好评如潮,但谁会知道,这两台戏仅有20天的排练时间,还是借用电影院做排练场,而且是在电影散场后的23时到次日4时……
河南小皇后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提出了"改革兴团、以质量取胜,靠好戏赢得市场"的经营思路,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50人的剧团全部实行聘任制,管理上实行责任制,分配上一律按贡献大小、剧团收入情况而合理拉开档次,从而激发了演职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独特的机制,使艺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他们获得36项全国和省级的集体奖、个人奖。
民间剧团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没有排演场,他们租用电影放映室。白天别人要放电影,晚上12时以后他们才能进去排练,常常是排练到太阳升起。为了节省开支,小皇后剧团从不请小工卸台装车,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甚至连头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演员自己做的。
小皇后豫剧团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农村演出市场。每年,他们大约在基层演出3轮10个月。第一轮从大年初一开始,一天两场,三四天换一个台口,一直演到麦熟……以年均400场以上的演出纪录巡回全国。
剧团到农村演出,十分艰苦。两天住一村,三天换一个乡镇。他们吃无定时,居无定所。60多张折叠床,随着他们演到哪里就运到哪里。农民看豫剧,往往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场演出后,演员再来段清唱。为了让观众过足"戏瘾",王红丽带头表演,一段又一段,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剧团与农民交朋友,群众把演员当成自己的亲人。豫东尉氏县四新乡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但又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得知后,无偿为他们演出4天7场戏。乡亲们兴奋得像过年似的,杀猪宰羊来招待演员。临别,乡亲们还把家家户户攒的19袋花生装到剧团的车上。
王红丽剧照22003年,小皇后豫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民营剧团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办以来招收的唯一一位民营剧团的演员,王红丽还走上了研究生班的讲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拔尖儿演员、剧团团长讲了一堂剧团体制改革的特殊课。
王红丽讲道:一个剧团,要在演出市场中生存,必须有名角和好戏。我们打破大锅饭,大大激发了演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使这个新型艺术表演团体充满了活力。
有名角、出好戏,小皇后豫剧团确实做到了"两手硬"。王红丽成为河南戏剧演员中唯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创作《铡刀下的红梅》 塑造少年英雄成长之路
这次进京演出,小皇后豫剧团带来的是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在前不久亚洲艺术节展演的剧目中该剧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出戏是200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推出的献礼剧目。
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名导余笑予导演的"红梅",对15岁的刘胡兰并不刻意追求高大,而是表现了她的成长历程。她是一个天真、聪明、爱美、倔强的小姑娘,她也会犯错误,她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独特的少年英雄形象。
王红丽的表演生动出色,富于层次感,将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女英雄的过程令人信服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剧照上的"刘胡兰",明眸皓齿,笑起来时露出两只浅浅的酒窝,不过十六七岁,谁能料到,扮演她的王红丽已是不惑之年。
著名戏剧家郭汉城说,以前写刘胡兰的戏能让人感到刘胡兰"死的光荣",而这出戏中的刘胡兰不仅让人感到"死的光荣",更让人感到刘胡兰"生的伟大"。剧中,刘胡兰的稚嫩和天真甚至不成熟不但无损她的形象,反而更打动人心,并以"情"贯穿全剧,一层层、一缕缕地激发观众的共鸣。
这出戏也使王红丽的表演又上一个台阶,她也因此二度获得了梅花奖,成为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铡刀下的红梅》还荣获了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获得了2006至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
"出门一身棉,回来一身单,过年不在家,在家不过年",正是她演艺生涯的形象写照。忙碌的王红丽表示:今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把《铡刀下的红梅》搬上银幕,要和济源豫剧团合作创作一出有关愚公的新戏,剧团15周年庆典的时候要在郑州举行几场公益演出,回报观众对剧团的关心。
小皇后豫剧团虽然已经从小草长成了大树,但我仍然需要埋头苦干。15年的风雨历程,王红丽不但成功地探索出一条自负盈亏、自立更生的生存发展新路,铸造了一支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文化团队,而且在艺术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自己的剧目。有时想想,王红丽很像一枝红梅,顶风傲雪,怒放吐艳,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令人瞩目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