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医道 葛洪遗产罗浮山保留最多 天然药园医脉传承千年
葛洪遗产罗浮山保留最多 天然药园医脉传承千年
葛洪 惠州 青蒿 罗浮山 传承 中医药 景山 肘后备
新锐观察
文/记者 陈强 陈骁鹏 图/记者 王磊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著书立说,写下《肘后备急方》。一千六百多年后,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时隔千年,葛洪与屠呦呦穿越时空在罗浮山葛洪博物馆“相遇”!9月4日新开馆的葛洪博物馆,除了利用4D效果、声光科技等高科技,再现了葛洪与妻子鲍姑移居罗浮山及在山上采药、制药、治病场景,还专辟版块展示屠呦呦的事迹及其文化成果。
跨越千年的“相遇”,是一次医脉传承。如今,惠州正全力擦亮葛洪这张名片,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
金羊网记者韩火成摄影报道
药源:葛洪遗迹遗产,启迪后人创新
“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创新中医药,共促人类健康”,这是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主题。在会议举办地罗浮山,就有一个小小的青蒿园,新种的3000余棵青蒿,一片生机,走近能闻到阵阵青蒿的草药香味。
青蒿园有一“青蒿治疟之源”石碑,石碑旁的一块石头上刻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出自葛洪在罗浮山著述的《肘后备急方》,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对于常见的疾病作了较详细的记述。
在《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青蒿素的记载并不起眼。然而,它却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获得者研究提供了灵感。屠呦呦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发抗疟新药,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葛洪一生前后两次不远千里,移居岭南,栖隐罗浮山,并在罗浮山修道终老。罗浮山至今仍保留多处葛洪的遗迹,如稚川丹灶、洗药池、长生井等,据说这些都是他当年炼制丹药的配套设备,另外还有衣冠冢、双燕亭、遗履轩、蝴蝶洞等多处纪念性胜迹。
葛洪被尊为岭南道教宗师、岭南医学开山始祖,栖息罗浮的经历是其一生宗教活动和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奠定了他的学术成就。葛洪一生游历的大山名川甚多,全国多省都留下了众多的葛洪遗迹,但唯独罗浮山是葛洪遗产保留最多、享誉全国的胜地。
“葛洪是匡济天下的医道人,有崇高理想,有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勇于自我牺牲,而且为人民服务,所有给老百姓用的药,都遵循几个原则:经济、简便、实用、无微不至。所以,葛洪的人文的力量,是很大的。”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建议惠州要擦亮葛洪这张名片。
药园:全国药用植物物种,惠州拥有近2成
4日,罗浮山珍稀植物观光园正式开门迎客,游人可在此看到人工培植的金线莲、铁皮石斛等罗浮山知名中草药。事实上,在进入罗浮山珍稀植物观光园的路上,两旁参天大树排列着,而大树的树干上垂着一些绿色植物,这些就是人工培植的铁皮石斛。
在观光园不远处,还有一个40多亩的百草园,里面种植了艾草千斤拨、扶芳藤、金丝楠等罗浮山上常见中草药130多种。每种中草药还竖立了牌子,牌子上有它们的名字及特征、效用介绍等,向中外游客科普中草药知识。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所载药物约350种,其中植物药230种,动物药70种、矿物及其他药50种,这些药物大多来自罗浮山中。而罗浮山拥有3400多种植物,其中青蒿、金线莲、石斛等药用植物就有12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
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市位于地处珠三角,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气候适宜中药材种植。经过多年的调查整理,已知境内的药用物种1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656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18.8%,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的56.9%。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由于环境破坏等原因,中药材的道地性和质量也正面临威胁。记者从罗浮山国药了解到,为了要加大中药资源的保护,在各方努力下,2000年起已联合当地政府实施了药材生态资源保护,对罗浮山进行封山育林,保护罗浮山珍贵药材资源。
生态环境好,中药材质地才好。8月26日,罗浮山所在的博罗县获得“世界长寿之乡”称号。国际养生总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焕兰教授认为,博罗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和谐的宜居环境深深打动评委,获评世界长寿之乡可谓实至名归。
药师:国医大师现场收徒,培养当代“葛洪”
去年12月18日,“国宝级”国医大师——年过八旬的吕景山率弟子亲临惠州,为他在广东省成立的第一家传承工作室——吕景山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揭牌、坐诊。当天,他还现场收徒,惠州4名“拔尖”中医药人才成为吕景山的亲传弟子。
吕景山坦言,他之所以选择惠州,原因之一就是惠州乃帮助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肘后备急方》之诞生地,而《肘后备急方》是葛洪在惠州罗浮山潜心研究著述的一部医学巨著,可见惠州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且中医文脉千年不断,传承至今。
今年3月,惠东县中医院原副院长吴土康也正式收了8名徒弟,都是惠东县基层的优秀中医。如今,这8个徒弟轮流着跟他学习中医,大概每周3次。对此,吴土康也深感欣慰,他觉得中医作为国粹,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事实上,中医药要持久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市卫计局副局长陈本坚介绍,目前,惠州共有市名中医23名、省名中医4名,建成名中医工作室8间、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市中医院骨伤科、糖尿病科)及1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
今年8月对外公布的《惠州市2016-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对惠州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到2018年,引进、培养10名医学领军人才、5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选拔100名惠州市名医、名中医。
《惠州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方案》也提出,惠州将加快中医药研究院和养生博士工作站建设,推动惠州市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以及实施“五名”(名科、名馆、名医、名产品、名基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