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 高淑珍“爱心小院”志愿者群体: 爱的接力照亮残疾孩子成长路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淑珍"爱心小院"志愿者群体: 爱的接力照亮残疾孩子成长路高淑珍,爱心小院,志愿者新闻人物候选[人物简介]高淑珍志愿者群体:这是一个由滦南县洼里村普通农家妇女高淑珍首倡,不断汇聚并壮大的爱心群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用爱心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天.如果不是几十个孩子的到来,高淑珍家的院落与左邻右舍并没什么两样儿.然而,这里每天传出的孩子们的笑声,又像是在提醒人们,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儿.2012年高淑珍55岁,唐山市滦南县洼里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为了帮助肢残儿童学习文化知识,自

高淑珍“爱心小院”志愿者群体: 爱的接力照亮残疾孩子成长路

高淑珍,爱心小院,志愿者

新闻人物候选

[人物简介]

高淑珍志愿者群体:这是一个由滦南县洼里村普通农家妇女高淑珍首倡,不断汇聚并壮大的爱心群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用爱心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天。

如果不是几十个孩子的到来,高淑珍家的院落与左邻右舍并没什么两样儿。然而,这里每天传出的孩子们的笑声,又像是在提醒人们,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儿。

2012年高淑珍55岁,唐山市滦南县洼里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为了帮助肢残儿童学习文化知识,自1999年开始,14年来她先后在自己家中免费收教近百名残疾孩子。在她的感召下,多位爱心人士走进了这个农家小院,当起了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高淑珍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1998年,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但因身体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高淑珍含泪安慰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此时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对于读书,他们有着和自己儿子一样的渴望。1999年4月,高淑珍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学习班只有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刚从电大毕业的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

14年来,高淑珍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但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起先,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们,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后来,孩子越来越多,自行车接送不过来了,高淑珍咬了咬牙东拼西凑买了辆旧面包车。再后来,为了让孩子们少受罪,她索性让他们都住到家里,免费吃住、免费读书。

免费,乐了孩子,却苦了高淑珍和家人。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都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出售,一骑就是50多公里。

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一天挣十块、二十块,能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就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一些孩子的家长过意不去,央求她收点学费,却被高淑珍一次次拒绝了。她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苦不了孩子们。”

高淑珍的一颗爱心也感召着更多的人,严文杰、王利忠、吴立军、魏小尧、任丽华等多位志愿者慕名而来,义务教授孩子们知识。他们没有薪水,和孩子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房顶下睡觉,他们把青春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些孩子。

目前,38名残疾孩子住在高淑珍家里。作为38名孩子中的一员,15岁的刘双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8年。她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社会上关心、帮助我们的好心人。”文/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

■人物心语

高淑珍:“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为孩子们付出一天。既然自个儿愿意干,就不能叫苦叫累。”

■记者感言

高淑珍家的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屋内记者发现,每间屋子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也是,再大的农家院落,塞进几十个孩子后也会显得局促。

高淑珍已年过半百,这个有点驼背的农家妇女虽然大字不识,却是这个特殊大家庭的“妈妈”兼“校长”,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而给孩子们讲课的“老师”,则是那些青春洋溢的志愿者。他们用双肩共同为残疾孩子们撑起生命的蓝天。

没有报酬却个个无怨无悔。置身其中,你会体味出这个农家小院充盈着的爱的力量。

(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

■网友留言

网友“小小网虫”:靠艰辛劳动获得的报酬去教育扶助这么多残疾孩子,且十几年来不离不弃,对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来说,难能可贵,可歌可泣。

网友“书本上的蚂蚁”:滦南县洼里村的这个农家小院既是残疾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更成为八方爱心汇聚之地。一颗爱心引发一场爱心接力。来,加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