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周福德 北大医院用“微博”直播救治危重病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肾内科最近使用“微直播”,直播报道成功救治危重病人全过程。这是北大医院内部首次使用“新媒体”直播救治病人过程。
11月中旬,即北大医院肾内科接诊了一位(64岁)老年男性病人,当时病人生命垂危。鉴于病人高龄,病情特别,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仔细研究,缜密诊治,并通过微博“直播”整个医疗过程,最后病人康复出院。北大医院肾科使用微博直播,目的是及时通报情况,相互学习,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病人7年前在北大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过治疗出院后,病情长期维持稳定。然而,病人3个月前,突发高烧,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在走投无路的时刻,11月又回到北大医院,门诊大夫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肾内科。
在入院3天后,病人做了胸部CT检查,结果发现纵膈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病灶(肿物),这可能就是发热的原因。当时,病人家属和主管医生都感觉很奇怪,为什么门诊医生会在病人没有任何呼吸道症状及体征的前提下,给他申请CT检查?门诊医生回答:直觉!
宝贵的“临床感觉”:中国病人抢救大王、北大医学部八大名医之一张树基教授认为,医生的这种“直觉”,也称为“临床感觉”,是靠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和通过不断思考培养出来。具有这种直觉的医生,在见到病人的几分钟之后,就可以对病情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缺乏这种直觉的医生,可能需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找到病源问题。
北大医院一直主张,医生需要多接触病人、多实践、多思考、多交流,在工作中培养出良好的直觉(临床感)。
病人在等待做病灶活检的时候,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大幅度减少,血小板最低到达了2万,随时有发生大出血死亡的危险。
到底是什么病?问题出在哪里?
主管医生及时做了骨髓穿刺,结果在骨髓内找到了“嗜血细胞”,正是这种细胞把血中的细胞都吃掉了,才出现了全血细胞减少,也导致病人失去了确诊条件(无法做病灶活检)。经过全科专家讨论,高度怀疑“嗜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体内疾病产生了大量炎症因子(又被称为炎症因子风暴),后者造成全身多脏器损伤。
本症来势非常凶猛、死亡率极高。但是,确诊这个综合征还需要做检查、在不知道病因情况下怎么办?患者的病情不能等着结果啊,如果继续等待,那么病人将面临死亡。这时我们对患者病情做了全面评估,认为患者的肿物很可能是淋巴瘤或者是结核,现在使用激素治疗对患者的所有情况都有利,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之上,用了激素进行治疗。
1天后,病人就不再发热了。2周之后患者的血小板就恢复到正常水平,随即经过支气管镜做了纵膈肿物活检,结果证实为结核感染。在病者出院之前,肾内科的医生总结这例患者成功救治的原因有三点:
1、医患关系信赖和谐。该病人和家属特别相信北大医院肾内科医护水平。他们说,“你们说怎么检查就怎么检查,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我们完全听你们的;如果有什么不良后果,我们家属负责”。患者出院时激动地说,“你们的所作所为我都看在眼里,主管医生晚上看书时都在钻研我的病”,“我的命是你们给的”,“我们全家要报恩啊!
”病人及其家属对北大医院的信任,让肾内科的医护人员感动,不仅无形中解除了他们的的顾虑,使医生敢于担当、敢于果断实施救治方案。这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有利于医患积极主动互动,尽快地解决疾病问题。
2、因病制宜是硬道理。目前,医生们在临床治疗中都非常讲究循证医学证据,可是循证医学证据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研究总结出来的治疗意见,可以说“矛盾的普遍性”,而对于个体而言,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可能是不适用的。
此次救治老年病人,若循证医学建议,使用激素、环孢素等3种以上免疫抑制,治疗才可能有效。而这次,病人在使用激素一种药物有效之后,就没有再加用其他药物,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患者的费用,又降低了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风险。可以说是“孤注一掷”解决了问题。
3、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该病人的主管医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为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她日夜守护在病房;为了能够及时确诊,她熬夜查资料;为了能够及时获得病人的检查结果,她主动打电话询问或者亲自去找相关人员当面沟通。正是这种责任感,才能够获得病人的信任,才能够及时完成诊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