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陆建华 南通籍清华博导陆建华:用编码“对话”深空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通籍清华博导陆建华:用编码"对话"深空要闻人物名片:陆建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陆建华,1963年生于南通狼山脚下的农家.陆

南通籍清华博导陆建华:用编码“对话”深空

要闻

人物名片:

陆建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陆建华,1963年生于南通狼山脚下的农家。陆建华1981年从通中毕业,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投身国防科研。

陆建华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与空间信息网络技术、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并获得重要应用。他因带领研究团队为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所作出的贡献,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人物素描:

“我这次没有直接参与嫦娥三号工程,而且由于国防纪律也不便接受采访,但我对探月工程的关注度始终如一。”联系陆建华的过程不太容易,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主持科研,仅有一次利用清晨难得的空暇,陆建华和家乡记者聊起了学生时代以及为探月工程服务的那些事儿。

探索宇宙奥秘的深空探测,离不开通信技术。陆建华教授课题组是国内外最早从事LDPC编码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团队之一,在LDPC码构造理论、编译码设计实现、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形成了系列发明专利。

令陆建华倍感自豪的是,其设计实现的高性能低复杂度星载LDPC编码器和地面LDPC译码接收设备,在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相对于原有编码技术可节省约一半的星上发射功率。该编码技术被确定为嫦娥二号任务四大创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陆建华清晰记得,2008年自己代表校方接收过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时,就知道从此与探月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事实上,陆建华与探月工程的首度“亲密接触”要追溯到2004年。

那一年的春节,陆建华陪同清华大学领导来到中国探月一期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家中。言谈中,栾恩杰流露出对我国探月卫星链路余量不足的担忧。陆建华“斗胆”问了一句:“我们用一个算法把这个不足补回来,行不行?”过了几天,探月工程中心郝希凡副司长受栾恩杰委托到清华考察,陆建华许下承诺:“给我们3个月,我们把原型系统做出来。

”为了实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愿望,立下“军令状”的陆建华立刻调集宇航中心相关研究人员,协同电子系组织力量攻关,很快研发出原型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半物理仿真,验证了采用新型的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提升链路余量的有效性,得到探月工程中心的认可。

“我是在乡村小学和初中完成启蒙教育的,考入通中后,校园里深厚的人文学养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陆建华感叹道:语文老师时常语音顿挫,为我们吟诵古诗文,中国文字的美就样代代相传;我们的老师中不乏名士大家,这奠定了通中后来人的学术理想和精神高度。“通中的风骨是历史积淀而成,就像南通人的性格,有坚韧的进取精神,还有朴实、敦厚、安静内敛、不事张扬的准则,让人终身受用。”

记忆回放:

三角桥小学和十七中初中,在南通都算不上名校,但陆建华在校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市民钱富明在小学、初中阶段都与陆建华是同班同学,至今仍是有机会便要碰面的好朋友。他说:“陆建华就是那种典型的三好学生、班干部,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老师喜欢、同学爱戴。”

陈君泽老师是陆建华的初中班主任,时隔多年,陈老师依然报得出陆建华的中考分数:数学满分、语文115分。“能从农村中学考上名校,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一年我们班上有三个姓陆的同学考进通中,其中陆建华成绩最好。”陈老师对陆建华的印象是十分刻苦,下定决心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

“中考之前他感到在语文方面是短腿,词汇比较欠缺,来向我请教如何提高。我给他拿了一本70多页的词汇手册,他只花了短短几天就把手册上的内容全部背下下来,可见放学回家后下了多少苦功!”

毕业前夕,高中班主任周钱忠老师动员陆建华报考清华大学。“那时候,学生普遍把高校锁定在江浙沪地区的南大、复旦、浙大,陆建华在填报志愿时犹豫不定,我鼓励他,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冲刺一下清华。”

无论是公派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还是远赴英国萨里大学参与“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研制期间,陆建华和周老师、陈老师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时不时向恩师们汇报自己在航天技术领域里探索的坚实脚步和点滴心得,老师们一直提醒他及早学成归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