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胁痛治疗九法 远离肝病痛楚
肝病胁痛是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等的表现的一个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胁乃肝之分野,肝胆相为表里。木横则克土,虽然是胁痛,患者可有一侧或者两侧胁肋作痛,实与肝胆脾胃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必须兼顾这些脏腑的功能,这是藏象经络学说关于胁痛的基本意义,但是在临床上,还须结合阴阳气血六郁等理论,方才能较全面的来指导胁痛的治疗。
疏肝理气法
肝为居胁下,其脉布于胁肋,其性动而喜疏泄,若情志抑郁,肝气失于条达,则气阻络痹,证见胁肋疼痛,胸闷不舒,纳各减少,苔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药用柴胡、枳壳、郁金、青陈皮、制香附、沉香曲、川楝子、元胡素。
泻肝清热法
肝者体阴用阳,阴体不足,阳用有余,有余者气火盛,不足者,阴液虚,于是胁痛口苦,面红潮热,便结溲赤,舌红脉弦细数,治宜泻肝清热,药用柴胡、丹皮、山栀、黄芩。
健脾和胃法
肝木横逆,侮脾克胃,脾主运,胃主纳,脾虚失运,胃虚失纳,因而协同,纳食不馨,全身乏力,大便时广,舌苔黄腻,脉象细弦,治以健脾和胃,实脾所以平肝,药用白术、山药、砂仁、扁豆、枳壳、谷麦芽之属。
苦寒化湿法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肝横克脾,脾虚湿聚,湿蕴热蒸于外则发黄,阻于中则纳呆,注于下而溲赤,治当苦寒清热,淡渗利湿,药用茵陈、山栀、滑石、茯苓、木通、泽泻。
辛润通络法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肝气郁结,横窜脉络,胁肋疼痛,甚则坐卧不安,易怒易躁,大便燥结,舌红脉弦,治宜辛润通络,药用归须、郁金、旋覆花、红花、青葱管、丝瓜络等。
活血祛瘀法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肝藏血,血属阴;气滞则血瘀,血瘀则阴伤,于是胁肋如针刺痛,定着不移,晚间尤甚,舌紫黯或黯赤,脉沉细或细涩,治当活血祛瘀,药用桃仁、甲片、牡蛎、赤芍、丹参。
搜剔定痛法
气结瘀滞,痛则如刺如扎,胁下痞不移,养血活血未能奏效,则遣虫蚁搜剔阴邪,已定其痛,如用九香虫、蜂房、地鳖虫。
补益肝肾法
肝肾乙癸同源,肾精不足以涵养肝之脉络,则为胁肋隐隐作痛,且见心烦口干,眩晕耳鸣,舌尖红盛也,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药用生地、麦冬、沙参、当归、杞子、川楝子、女贞子、料豆衣。
温阳理中法
体质阳虚,肝郁而气失调畅,脾津不化,以致胁痛而口苦口腻,舌淡苔灰腻,脉沉迟,宜温阳以理气运中,药如肉桂、片姜黄、枳壳、豆蔻、佩兰。
《金匮要略痰饮》篇曰:“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又《五脏风寒积聚篇》曰:“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景岳全书》曰:“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胁肋隐隐作痛,为肝肾精虚。”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指出:“肝郁胁痛着,悲哀动怒,怒伤肝气。”诸如此类,不作一一引证。
辨证方面,应当先辨其肝病症状居多,还是脾病症状居多。如肝病症状为多,又应分其气滞和血瘀。其胀痛多属气,气刺痛多属血,以脾病症状为主,则要分其湿重还是湿已化热,湿重的,茵陈、滑石为主药;湿热重的,黄芩、山栀为主药。总之,由此等症,用此等药,实无专治之方,贵乎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