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经济并未迎来新周期 仅仅是新的波动形式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进入2017年以来,基于经济基本面有所回暖,关于中国是否即将开启一轮"新周期"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一方面,国内并不具备能够从结构上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因素,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总体上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仍在蔓延,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更多应属于一种新的波动形式,尚不能称为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他在<中国外汇>杂志刊文指出,从国内自身的角度来看,新周期需要通过要素重塑经济增长的供给端与需求端,而当前,中

进入2017年以来,基于经济基本面有所回暖,关于中国是否即将开启一轮“新周期”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对此,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一方面,国内并不具备能够从结构上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因素,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总体上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仍在蔓延,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更多应属于一种新的波动形式,尚不能称为一个新周期的开始。

他在《中国外汇》杂志刊文指出,从国内自身的角度来看,新周期需要通过要素重塑经济增长的供给端与需求端,而当前,中国经济及金融体系仍处在出清过程中,只是呈现出新的波动特征,算不上进入新周期。文章另一位作者朱虹任职于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与创新研究中心。

文章说,2016年以来,国内去产能叠加环保限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将工业带出通缩,企业盈利有所改善,资产负债表有所修复,从微观实体企业的层面为结构改革和需求释放创造了适宜的时间窗口。但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在整体上仍面临产能过剩、资本配置扭曲以及收入结构、产业结构等问题,经济并未摆脱对地产和基建的依赖,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也依然严重,以新需求或技术驱动的可持续、高效投资尚未形成。

巴曙松指出,从国内外经验看,新周期启动往往需要有低要素价格、低资金价格和新的增长点等条件。其中,低要素价格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长期影响,以及新技术带动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要素成本的一次性下降和人力资本的相对价值重估。低资金价格则体现为在降息、降准以外的,对金融去杠杆改革和新的融资渠道的拓展。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周期的启动需通过发掘新的增长点刺激需求端,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从人口增长看,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已得到确认,老龄化的不可逆特征将使人力成本长期处在相对高位,因此在推出使得劳动力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的重大改革之前,要素价格方面并不支持新周期的开启。从资金要素层面看,当前中国国内的融资成本与历史水平相比仍然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在当前“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双重目标下,去杠杆政策会更注重控制降低现有杠杆率和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之间的节奏,资金成本的降低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旧的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出清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除旧布新、孕育新的增长动力和优化结构的过程中,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还比较脆弱。因此,中国经济当前更可能的形态是新的波动形式。”巴曙松说。

所谓新的波动形式,就是在现有的经济增长率下,保持窄幅波动的稳速增长,通过破产处置、政府救助等方式逐项化解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存在的扭曲与错配,修复国家资产负债表,优化经济结构,并为新的、可能的重大结构性改革构建更健康的经济金融环境。

巴曙松表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在产能逐渐出清、金融杠杆逐步去化的过程中,中短期价格的阶段性变化容易导致市场预期发生调整,进而引发短期内经济数据发生正向或反向波动。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在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风险逐步出清的过程中,关注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和正在发生的动态优化,将更有利于理解经济运行的脉络。特别是经历了增长速度的持续回落之后,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典型的窄幅波动的态势。未来,在旧增长模式累积的问题出清、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大结构性改革加速后,可以预期,中国经济将通过提振经济整体生产率而迎来新周期。而目前的发展阶段,只能说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波动特征,尚不能被视为经济新周期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