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出现阶段性下降 未来或将稳步回升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15日这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报告称,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出现阶段性下降,贸易结算对人

7月15日这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报告称,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出现阶段性下降,贸易结算对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减弱,金融交易驱动力增强。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趋稳,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扩大,预计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稳步回升。

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2.26,同比下降29.8%,出现阶段性下降。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在解读报告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出现阶段性下降,且下降幅度不小。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基础依然脆弱。”

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整体成下行趋势。“8·11”汇改和人民币汇率出现强烈贬值预期之前,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最高点3.91。

究其原因,向松祚认为,关键在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的贬值预期。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美联储加息、黑天鹅事件频发,国内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承受较大的贬值压力,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下降,资本外流的压力持续加大,资本管理政策趋紧等,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贬值6.2%。2016年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为3.03万亿元,较2015年5月高位下降了34%;中国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为5467.07亿元,较2015年7月相对高位降低了45%。

具体结构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主要由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金融计价结算和外汇储备全球占比三部分构成。对于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下降,41.4%由贸易计价结算下降导致,26.8%由金融计价结算导致,31.8%由外汇储备导致。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6年,以上三项占比分别下降37.7%,24.4%和29.0%。

对于人民币外汇储备全球占比的下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对界面新闻表示,主要是前期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部分国家减少外储中原本配备的人民币资产。另外,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以后,一些国家开始配备人民币,但是需要在10月正式生效以后达成。“所以前边跑的多一点,后期进的少一点,存在时间差”。

不过,报告指出,在金融市场有一些积极现象,比如人民币加入SDR后储备功能有所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也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对外直接投资、熊猫债、海外信贷领域人民币使用规模显著增长,频现新的亮点,拓展了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299.2亿元,较2015年增长44.1%。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0619亿元,同比增长44.2%。

此外,截至2016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达4373.26亿元,较2015年增长38.7%。新增贷款1215亿元,比2015年多增加243亿元。

向松祚强调,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而建设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保障。此外,还需加强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等。

他说,汇率基本稳定有助于推进贸易的结算稳步增长,也是稳定国内金融市场预期的重要力量。为此,需要灵活处理“三元悖论”,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资本帐户审慎开放,阶段性实施一些宽进严出的政策是有必要的。

而在金融市场国际化方面,“债券通”的开通具有里程碑意义。可将债券市场作为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突破口,并加强人民币境外信贷市场发展,加快建设多层次外汇市场,适当放松交易前置管理,发展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