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镇上将 萧克上将回忆:红军时代湘西新兵多数抽鸦片成瘾
红二、六军团连续粉碎敌人两次"围剿",根据地和红军都扩大了。二、六军团会师时8000人,刚过一年,即到1935年10月,就发展了两倍半,有21000多人。在敌人新的大规模进攻将开始的时候,我们于11月19日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反"围剿"既然胜利了,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呢?
第一、敌人来得多。从10月开始敌人又组织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的规模比前两次更大。第一次"围剿"敌人有6个纵队,四五十个团,第二次"围剿"是80个团,这一次是130个团。
敌人认为前两次"围剿"的失败,是使用杂牌军多及指挥不统一。这次"围剿",以蒋介石的嫡系、半嫡系为主。如汤恩怕部的88师、78师都调来了;与红军打仗有经验的26路军孙连仲3个师和樊嵩甫纵队也调来了。蒋介石还派陈诚到宜昌设立行营,统一指挥。在根据地四周不断增加兵力,构筑大量的工事碉堡,形成了更大的包围圈,同时实行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
第二、地形的限制。湘鄂川黔苏区周围,东有洞庭湖,北有长江,南有沅、澧二水,西北是崇山峻岭,粮食困难。敌人利用山水要隘,建筑有战略作用的碉堡线(纵碉线、横碉线),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守备,形成重重包围、严密封锁、内外隔绝的战略格局,对我大兵团的机动极为不利。
第三、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本地封建势力独霸一方,割据一地,在大割据中又有若干小割据。湘西地方军阀陈渠珍,名为统治13县,其中若干县又有人割据,甚至有割据三两个区、乡的。
有些大地主也有枪,在山顶上占据自然溶洞,他打你容易,你打他困难。他们钻进洞子里,洞口建碉堡,洞里又加上些工事,你打他就更困难。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攻洞口之敌,把辣椒点燃熏烟,用风车吹进洞内,一边熏,一边喊话:"你们出来,我们不杀你们。"这样打开了许多洞子,搞了1000多条枪。即便如此,民团地主的小区割据还是不少。
湘西遍地都种鸦片,地主军阀嫌一般收税收不多,就要老百姓种鸦片,规定一亩地要缴多少鸦片,老百姓不种,就收"懒捐"。他们从卖鸦片中发大财。由于遍地都是鸦片,人民较普遍地受到烟毒,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抽鸦片的准不准当兵?我们在江西时说抽鸦片的是流氓,当然不要。
到湘西,抽鸦片的不只是流氓,很多农民也抽,如果不要,就无兵源。好吧,只要是青年农民,愿意参军的就要。因此补的新兵,多数抽鸦片。但军队还是要戒烟。开始还定量发鸦片。
同时讲清道理,然后逐渐减少烟量,吃点戒烟药,最后以蒸馏水溶化硫苦,静脉注射,个把月就戒了。这项工作是我军卫生部长戴镜华研究出来承办的,解放后他任过军委卫生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67年不幸病故。第四、"左"的社会政策,根据地不巩固。湘西的社会情况有两个特点:
一是土地特别集中,地主、宫农占人口不到10%,而占有土地却在70%至80%以上;二是游民特别多,游民武装也很厉害。湘西自民国以来,出现过许多草莽英雄,如汤子谟、周朝武等。为什么有那么多游民?主要是从清朝未年,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崩溃,土地更加集中,人民没饭吃,活不下去,就大批沦为游民、半游民。省委对土地革命是积极的,抓得很紧。
根据地中心地区大部分都分配了土地。但那时的社会政策,基本上是三次"左"倾路线那一套。划阶级成分,地主和富农超过10%,实际上是把有些富裕中农也给划成富农了(地富比例,各乡村虽不一样,但平均应不到10%)。
分配土地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甚至对富农过重地征收粮食(40%),这是错误的。还有,对商业征税太多;对游、杂武装、绿林会道门武装没有注意改造他们,至少使他们中立。
袁任远对此很有意见。他是湘西慈利人,我军初到湘西,任大庸分区政治委员,奉省委指示费了很大力气去争取游杂武装,来接头的有1300多人,还集中了400多,带来了好多枪。但是,我们却把他们解除武装,杀掉头头,这就引起游杂武装的敌视,又散为匪。
由于过"左"政策没有纠正,就孤立了自己,把许多可以争取或中立的队伍,推到敌人那边去了。所以在根据地的大半年中,一方面消灭了许多反动的游杂武装,另一方面却产生了许多新的游杂武装,同地主武装结合,一起反对我们,严重影响了地方工作的开展和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政令的实行。
军队由于流民大量加入,政治工作没有相应地跟上去,土地革命也尚未在更广大的地域深入,影响了部队的巩固,带枪逃跑,甚至有成班逃跑的。
如果当时的政策不那么"左",就不会树敌过多,不会成为在强敌包围下非走不可的因素之一。遵义会议以后,当时全党思想刚刚开始转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过"左"的社会政策的危害,就加重了自己的困难。这个问题,在长征出发前不久接到共产国际提出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我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后,才开始有感触,直到延安整风才完全解决。
从前述四个因素来看,根据地不巩固是关键问题,敌人不断增兵,形势当然严重。但如果根据地巩固,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可以打破敌人的进攻。
但当时我们还不够这些条件,于是决定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退出苏区之前,只是想转移一下,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并没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没有想到长征到陕北。(本文摘自:《萧克回忆录》,作者: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