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副总理与矿产综合利用
1958年,我国在甘肃河西走廊发现了金川镍矿。这是一座多金属伴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以镍矿为主,伴生铜、钴、铂族金属等20多种有价元素。然而,在开发建设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制约,金川的镍产量始终没有突破万吨大关。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三大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方毅同志曾八次亲临金川,亲自组织全国50多个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金川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大规模科技联合攻关,有力地推动了金川镍基地的生产建设,使金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8月5日,方毅同志第一次来到金川,金川的发展从此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方毅同志首次召集的金川干部、科技人员大会上,他严肃地指出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金属回收率低。镍的选矿冶炼总回收率不到55%,铜为42%,钴为15%,铂、钯只有20%。
二是综合利用差。除了上述元素回收率低以外,还有其他十多种伴生元素基本上没有回收利用。三是矿山建设速度缓慢,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四是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五是缺乏文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后来,他把这些问题概括为三句话,即“矿山建设十分缓慢,金属流失十分严重,企业管理十分落后”。
怎样加快金川镍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毅讲了六条意见。他从领导班子的整顿,讲到科学实验,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他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科技成就,指出了我国的差距,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技术工作,奋起直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他说:“要采用新技术,从最先进的现代技术水平起步。谁的方案最经济,最合理,回收率高,我们就采用谁的。”
方毅同志第一次视察完金川返回北京后,立即向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书面报告——《关于加强金川共生矿开发利用和工业生产科技管理的报告》,后来金川公司的许多工作都是按此报告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的。
1979年,“从二次铜镍合金(磨浮合金)中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试验在金川取得成功,方毅亲自参加了技术鉴定会,并要求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他的大力帮助下,国家科委给金川公司贷款490万元。1980年,贵金属车间打通了全流程,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投产,使铂、钯、金的回收率提高了1/3,锇、铱、钌、铑的回收率提高了十多倍。
大规模科技联合攻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金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3年镍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1984年达到1万5千吨,1985年达到2万吨,成功迈出“三年三大步”。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金川镍闪速熔炼炉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镍冶炼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方毅同志在金川开启的科技攻关,推动企业发展薪火相传,成为金川半个多世纪光辉历程的传家宝,使金川一步步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