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然的儿子 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广播是离百姓最近的声音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和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内蒙古记者站连线<今日论坛>    了解外面世界的第一扇窗    53岁的韩志然出生在内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和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在内蒙古记者站连线《今日论坛》

    了解外面世界的第一扇窗

    53岁的韩志然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祖祖辈辈过着游牧生活。韩志然童年时代,草原上交通、信息十分闭塞,没有电视,报纸也要隔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广播是这个偏远地方的牧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

    韩志然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了一台“上海牌”的盒式收音机,体积有12英寸电视机那么大。那时候牧民家里都很穷,这台收音机是他父母积攒了好久才买回来的贵重物品。当这个被称作“戏匣子”的东西源源不断地传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葛兰等老一辈播音员的声音时,草原上的牧民们就像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一样无比欢欣。

政策信息、国际国内的大事小事,只要打开收音机就全都知晓,广播不仅成了牧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更成了韩志然学习语言的老师。如今韩志然的蒙汉两种语言均运用得流畅自如。

    韩志然是伴随着广播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干部,他说,广播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须臾不可离”。说起广播的独家优势他也是如数家珍:迅速、便捷、直接、成本低、覆盖面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播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用中波、短波听,效果不太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推广了有线广播,一家一户小喇叭;到现在是调频收听,清晰、亲切了许多;还可以网上点播广播节目,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具有了保存的功能”。

    韩志然爱听广播,因而对收听广播的工具也情有独钟。90年代初他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同事们都买些录像机、照相机等物品,只有他对各式各样的收音机感兴趣,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台有自动功能的收音机,到现在这台收音机还一直陪伴着他。

每天早晨6:30,收音机自动打开,耳边响起的是他熟悉喜欢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尤其是“中国之声”每天早晨3个小时的新闻直播板块更让这个忠实的广播迷听得过瘾。

    倾听离百姓最近的声音

     采访韩志然书记时,我照例把采访机放在了他面前,并且声明只起采访本的作用,以便他可以轻松些,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于是谈笑间记录下了这位从内蒙古草原牧区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与广播之间的深情厚谊。

     2004年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召开期间,韩书记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作为嘉宾参与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的制作。在录制节目时,韩书记谈呼和浩特的发展规划、工作中需要努力的重点、面临的问题等等。

他和主持人一问一答,配合默契,他的博学、健谈和风趣,使采访十分顺利。节目制作完回宾馆的车上,韩书记和我聊起了广播,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广播是离百姓最近的声音,我愿意通过广播与老百姓分享我们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成果。”爱广播、听广播、参与广播,“与百姓分享成果”,这位蒙古族书记深厚的广播情结让我们深受感动。

韩志然书记做客中央台

     这几年,“草原上崛起的城市”——呼和浩特政通人和,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影响力日益增强,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各新闻媒体对呼和浩特的报道逐渐增多。为加强宣传报道,2005年3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与驻内蒙古记者站组织策划了80分钟的《直播中国——走进呼和浩特》特别节目。

韩志然书记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向全国人民解读呼和浩特。他告诉听众,这几年由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呼和浩特的乳业、电力、IT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很快,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转变,全市经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电波里,蒙古汉子爽朗的笑声,深情的回忆,理性的分析,展示着草原人民宽阔的胸襟和气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听众。

那一天,呼和浩特可谓大事、喜事连连:台湾著名企业汉鼎光电项目在这里落户,亚欧大陆桥——呼铁局开往法兰克福的集装箱国际专列开行,我们的节目现场直播了这些盛况。节目播出中,韩书记还特意让秘书打来电话,感谢中央台再一次让他和百姓一起分享了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喜悦。

      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在命名大会上,韩书记对前来采访的中央台记者说,“这个题儿得好好做做,你们找个角度,我们积极配合”。

市委书记的工作十分繁忙,可是帮广播记者点个选题,命个作文,又成为他众多工作中时时挂在心上的一件事。于是,在9月I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今日论坛》节目中,播出了他和伊利集团负责人畅谈中国乳业发展及“中国乳都’建设远景的节目。

这个节目,韩书记是到内蒙古记者站刚建起的新录音间制作的。那天早上他七点就出发来记者站,他说直播节目很重要,广播最强调安全播出,早点去好熟悉熟悉环境。事儿虽小,但让我们这些广播人感受到了一份理解和欣慰。直播结束后,他又来到记者站家属区,看到楼下面就是一小片杂乱的平房,他表示要帮助记者站改善周边环境。

      在呼和浩特,市民们都知道韩志然对广播是个内行,他关心广播、给电台提建议的事早已传为佳话。原来,他到呼和浩特任市委书记以后,十分关心呼市的广播事业发展。

收听一段时间节目之后,就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给呼和浩特电台提了一个建议能否在节目编排上改进一下,转播完六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后,接着转播内蒙古全区新闻,然后播出呼和浩特本地新闻,连贯下来,这样会锁定更多听众收听节目。这个建议后来被呼和浩特电台采纳,直到现在。

韩志然书记在内蒙古记者站家属区平台上视察记者站周边环境

    决策发展的重要参谋

     韩志然说,广播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广播责任重大。广播传播信息、架构沟通桥梁等功能与张力影响着一个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他离不开也非常感谢广播这个重要参谋。

    2000年夏天,时任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的韩志然在收听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注意到这样一条信息: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出现拉闸限电、限制景观灯照明的现象。之后,他又听到两三条关于南方不同城市缺电的类似报道。

他敏锐地意识到,由于电源建设不足将会出现全国性缺电,而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电资源,发展电力产业大有前途。于是他多方查找资料,展开调研,上马了一批电厂。如今,岱海电厂、卓资电厂,华电三期都已建成发电。这些电力项目的建设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国家电源不足,又拉动了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

      韩志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政治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问题和百姓问题,关乎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他时时将广播与百姓联系起来,通过广播了解百姓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倾听百姓的声音。

一次,广播节目中谈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重点强调了国家要加大治理空气污染的力度,这给了韩志然很大的启发。在调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他明确提出:呼和浩特的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既关心GDP,更要关心蓝天碧水。

这些年呼和浩特在经济建设、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污染的项目不准进市区,一些老工业企业、城中村及分散供热的锅炉或拆掉或被迁出城区。产值让位于花草树木,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2005年空气良好率达到311天。

      呼和浩特电台台长陈红还记得一件韩志然书记重视广播监督作用的事情。有一次呼和浩特电台记者发表了一篇“楼盖起来了,路却不通了”的批评性报道。韩书记早晨7点多钟听到这条新闻,一上班就做出批示,调查此事,后来这件事在人大监督下很快得到解决。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韩书记听广播,更擅用 广播,这让我们广播人深受鼓舞。

     采访结束时,韩书记说:“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人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广播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我相信,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广播的功能和作用一定会更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