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的档案 张天潘:从高锟看高校的高耗低产
9日,中央教科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发布《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并进行了排名。榜单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低于产出”,显得“高耗低产”。(本报昨日报道)
对此,我先不做评价,来看看即将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的成功之路,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谓的这个榜单彰显了哪些认识误区了。
高锟从1960年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十年后从普通员工晋升到了研究经理。其时,电光学产品部日渐成为国防太空集团的生财工具,总部定下持续营业增长率须达10%以上。赢利成为惟一目标,这让高锟一度感到困惑。
1983年,转机来了,他被公司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ITT给这位履新首席科学家制作了一张公关宣传海报,海报的背景是一片树林,高锟坐靠在一棵树下悠闲地看书,海报下方有一行字,“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这个时候,高锟50岁。
高锟和ITT的成功之道,其实没有太深不可测的秘诀,至少没有追求3年的短期效应,而是把目光放到了更远的未来,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前提。而如果ITT也以我们现在教育部的规定,以3年为期限,那么高锟是绝对的“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高锟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研究,便是一场奢望。
所以,这个榜单,更多的作用,就是自爆家丑地体现出了我们在功利化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短视行为,把高校视作为周期短、见效快的代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