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大特色交通工具 中国上榜的竟然是它
从马蒂姆·莫里斯站,到普拉泽雷斯公墓站,车身被漆成金黄色,镶着木头边,车上总是塞满了陶醉的旅行者和随意的当地人。尽管电车有些年头了,车轮仍然能够沿着轨道上山下坡,它时而扭动,时而拐弯,让乘客能够瞥见狭窄街道沿途的一幕幕都市景色:经过一条条晾衣绳和贴着装饰性瓷砖的店面,越过特茹河那令人激动的碧波。
里斯本电车公司创立于1872年,是葡萄牙最早经营公共交通运营的公司。在上世纪欧洲关闭有轨电车的风潮中,里斯本也停运了大部分电车线路。不过他们还是保留了5条电车线路,以及大约60辆老电车。所以,现在里斯本拥有欧洲最古老的电车,并且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
在德里老城崎岖不平,混乱不堪的狭窄街道上,到处都是喧闹的人群。黄包车、自行车、手推车、汽车和行人全都在用弯弯曲曲的混杂舞步行进着,稍有疏忽便会彼此相撞,但又不可思议地避开了对方。这是一种比在国内堵车还刺激的经历,尤其是在酷热阳光的照射下。车流和人流会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合唱,单单是这种嘈杂,就能让人感到其乐无穷。
人力车自20世纪初传到印度以来,那些光着脚丫,拉着人力车的拉车人便成了印度街头的一景。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在近几年里可谓发展迅速,可是,在西方人的眼里,加尔各答依然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乞丐和人力车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加尔各答试图树立它现代的形象——并且取缔一种印度殖民地历史的象征,因此曾多次下令取消人力车以改善城市形象。 但这不仅遭到拥有59000名持正式执照的会员的黄包车联合协会的拼死抵抗,也遭到了拖儿带女的中产阶级的反对。
就算沙丁鱼也不会像地铁里的东京人那么拥挤,然而,人们显然都很体谅他人——这是彬彬有礼的文化,在时常非常拥挤的空间里产生的必然结果。你可能会看到,有些人戴着口罩,这通常是为了避免传染感冒。穿着制服、戴着白手套的工作人员在车门关闭之前,帮着把人们塞进车厢。日本人实在上下班通勤中睡觉的高手,因此当你到站时,或许不的不从肩上轻轻挪开旁边那名乘客的脑袋。
在这个交通严重堵塞的城市,当你觉得无聊时,这条河会让你产生兴奋的自由感。要在曼谷走动,在昭披耶河上乘坐可随时上下船的快速轮船是最好的方式——你可以下船看着王宫及其迷人的花园,和一座座贴合着金箔的尖塔。唯一的问题是,在上下班高峰,这种船上人满为患。如果可能,最好避开高峰时段乘船。
加入身着正装的人潮,他们在清晨涌过伦敦桥,人们从郊区坐火车来到这里,然后步行走过最后15分钟的路程去上班。走过大桥,不仅能按时到这座城市去上班,还会感觉到自己融入了一首宏大的现代诗篇。
正真的威尼斯人是不会坐贡多拉的,在这座水城,除了步行,公共汽艇是最佳方式,周围都是美女,船上服务周到,从轻松的漠然表情就能认出当地人,他们不抓扶手站立着,交谈,随性玩着手机,就跟北京的地铁一模一样,它更像是水上的公交车,但是它感觉更真实,当然也便宜得多得多。
它时髦、高效且便宜,这是一种酷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出行方式。悉尼港有很多小港湾,海岸线长达240多公里,相当令人难以置信。从轮船上看到的景色变化多端,时而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时而是广阔的沙滩。随着轮船越来越靠近城市,迎接旅行者的两处标志性景点——悉尼港大桥优雅的钢铁桥洞,以及悉尼歌剧院覆盖着金属外皮的瓣状结构。
上下班通勤的最佳方式是乘坐小摩托。骑着一辆VESPA小轮摩托车,穿过一条条古老的卵石路,不仅显得很酷,而且停放车子也很容易。摩托车之旅的亮点是顺着马西莫赛马场疾驰,这个巨大的古马车赛场,位于罗马历史悠久的市中心,现在是一座绿草茵茵的菱形公园。矗立在它上方,位于帕拉丁山上的是庞大的皇宫废墟。
早高峰是世界上最精彩的通勤场面。阳光倾洒在回声缭绕、宽敞的中央厅里,这就是那座四面钟楼下的大型站台。巨大的窗户简直配得上宏伟的大教堂,窗下是匆匆忙忙的人群,投下长长的影子,上面还散布着点点金光。
这座学院派建筑风格的车站始建于1903年,当时正是铁路发展的全盛期,现在这里仍然十分繁忙——每天约有15万名上下班的人通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