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金融科技在中国如何沦为校园贷的遮羞布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久前,趣店的一则官方声明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创始人罗敏的原话是"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他一定没想到,这句话又一次让趣店股市狂跌20%.坏账不催收.贷款当福利送,这使得他成为继王健林.马云.刘强东.撒贝宁之后,又一个变相"炫耀"的"营销界"人才.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前面的当个玩笑也就算了,而罗敏的说辞背后却隐藏着更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更可悲的是,

不久前,趣店的一则官方声明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创始人罗敏的原话是“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他一定没想到,这句话又一次让趣店股市狂跌20%。

坏账不催收、贷款当福利送,这使得他成为继王健林、马云、刘强东、撒贝宁之后,又一个变相“炫耀”的“营销界”人才。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前面的当个玩笑也就算了,而罗敏的说辞背后却隐藏着更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更可悲的是,趣店上市契机所暴露的纠纷和质疑,也许只是校园贷转型的冰山一角。尤其是政策打压之下,很多网贷平台借道金融科技的幌子,换汤不换药,实则依旧没有脱离了校园贷的利益陷阱。

校园贷本身就是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是一般人只要有定力和理智就可以完全忽视它,但坏就坏在它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网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人性的恶意,致使其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伤及尊严、道德乃至性命。

就像这校园贷产业链上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员,莫不都是为利而来、不择手段,别说是同窗之谊,就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都成了阴谋可以利用的漏洞。

纵观这些网贷平台的发展路程,可以看见,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校园贷业务走上巅峰的时期,实际上就是在校兼职、地推人员及背后代理制度,广为扩展的时间段。尤其是提成额度的刺激,使得所有的一线成员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酝酿了诸多风险和罪恶。据媒体报道,当时为了赚更多的推广费,地推员工与学生之间联合造假或放松验证已经是“圈子里公开的秘密”。

正是如此乱象横生的环境下,2016年3月9日,一位21岁的河南学生因欠下网贷平台本金加利息60万元无法偿还,在青岛跳楼自杀。而他借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所欠下的网贷平台借款,依然没有后续,更为悲哀的是,这一案例并没有成为警示之言,此后裸贷、暴力催债等现象还是频繁触及道德和人性底线。

触目惊心的家破人亡,显然没能阻挡网贷平台的进军之路,当时最为知名的趣分期和分期乐,一个摇身一变改名趣店成为估值百亿美元的商业巨头,另一个则即将奔赴与前者相同的道路。且不说这样的原罪能否被上市洗白,单讲现在这些网贷平台是否清除了校园贷罪恶的毒瘤,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据品玩反驳罗敏的谎言所述,趣店所谓的退出校园市场,其实就是停止地推。以趣店学生存量为证据可以发现,平均月活跃用户数、活跃借款人数、新增借款人、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五个重要指标中,在2016年上半年这个关键时间点,没有一个数据改变显示出趣店退出了校园市场。

而其他平台呢?据相关媒体调查,在《通知》颁布后,自称退出平台却仍旧有相关业务的大有人在。这些平台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平台转型不够彻底,不愿意放弃校园这个冲动式高频消费市场;二是因为平台量级过小,专为校园贷而生,转型就意味着死亡,不想放弃则会继续暗地里做校园贷业务。

互联网信息泛滥的今天,人总是健忘的,可原罪虽然能在时间消磨下被洗白,但换个马甲依然存续的校园贷本罪,又该如何根治呢?

在国家的政策风向和监管之下,校园贷平台陆陆续续走上业务转型的道路,是否能就此斩断非正规军和原有业务的暗地联系,目前还很难说。不过据观察所见,这些平台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纷纷贴起了金融科技的标签,以此来应对外界对风控体系和道德底线的质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聚美优品上线的一款网贷产品“颜值贷”,它的金融合作伙伴就是分期乐。据分期乐相关人士表示,“颜值贷”其实是根据用户信用记录推出的一款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能够与聚美优品的消费场景合作。

而对于舆论的讨伐,聚美优品公关部负责人曾表示,颜值贷并不直接向用户发放款项,而是由银行放款。“其实,我们在这项业务中是一个信息中介的角色。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由银行拨款向学生放贷是符合国家要求的。”

可以说聚美优品的颜值贷在规避政策风险方面,真可以称之为资深老司机了。

而趣店在宣布完成PRE-IPO系列首期约30亿人民币融资之时,也摇身一变,光明正大的将升级后的趣店集团,定位为一家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

为什么这些校园贷平台纷纷开始标榜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呢?这可能与校园贷的商业模式有关。

本质上讲,校园贷所面对的客户群是没有很强还款能力的大学生,而平台初期的资金基本上是由一些民间金融机构提供,这流出和回收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坏账问题。同时这种情形也导致很多平台急功近利,经常依赖融资来负担业务扩张的巨额成本。

因此在这条校园贷产业链上,催收、利息和服务费就成了保证平台收益的关键。据悉,校园贷未被叫停之前,很多平台其实在做的都是高利贷,有的年利息高达30%以上。分期乐就曾在2016年被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批评放高利贷,其销售的iPhone 6s,对大学生的分期利率高达20%。而目前争议漩涡中的趣店,也同样因为利息问题备受质疑。

至于催收,即使相关部门已经全面禁止校园贷,但遗留份子换了种方式继续变本加厉。据了解,目前大量存在、仍旧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其实大多都是中介,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借贷,很多都是用裸照及视频作为抵押,直接借钱给大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正式的借贷平台。而且这些中介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贴吧等社交软件,就能吸引大学生贷款,由此可见,政策风险下的校园贷只不过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更深入一些,这三个要素其实直指网贷平台的风控体系,这也是为什么金融科技的定义频繁被利用的原因。不过就此看来,金融科技更像是万般无奈下的选择,这些平台是披上冠冕堂皇的新装、借此避开政策风险,还是真的业务升级?

其实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就已经被引入,到目前为止,主要发展为两大体系,一是以人人贷、陆金所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平台,另一个是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前者是互金领域的老兵,而后者是背靠巨头、完善商业生态的一环,总的来说是各有所长。不过近来校园贷转型也开始打着金融科技的名义,升级自己的风控体系,这是金融科技门槛降低的信号吗?

如今趣店上市,且先放下道德谴责和满口谎言,就美股的追捧和热情来讲,如此风光显然给其他现金贷平台极大的信心。为此很多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在金融科技经历了数年的资本投入后,现金贷有可能成为新的可行性方向。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看法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以趣店为例,它的技术基因体现在哪里呢?据招股书所述,趣店拥有全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和风控模型,且风控及技术人员约占整体员工数量的47.7%。但是据相关媒体描述,这个所谓的风控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接入芝麻信用所得的数据及分析,对于新用户风险评估的A Score,其中有三项由芝麻信用直接提供,另外两个可能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购物数据和微博账户。

换句话说,趣店的技术基因基本上来自蚂蚁金服,一旦支付宝上市,趣店将可能丧失最核心的流量入口和用户数据。

再者,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很多平台以科技公司定位,在数据、风控技术等业务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从中收取服务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规避政策风险、实现合规化运作,从而上市。

但实际上,据业内人士反映,这些所谓大数据风控模型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借贷生命周期,当中的评分标准、分级制度、对应放贷额度、逾期率等模型,都还没有经过实际还款周期的检验,更没有到风险暴露期。也就是说,很多平台的人工智能风控体系其实有些纸上谈兵。

总而言之,概念谁都会用,但借此来讲资本故事或是洗白校园贷的原罪,实在是空谈技术、名不副实。

短短两日,从一个估值百亿的独角兽公司CEO,变成了一个被批谎话连篇的投机者,如此大起大落之间,趣店和罗敏算得上是自毁颜面了,但更为重要的是披着金融科技的外衣,它究竟还能不能延续上市时的风光无限,这还有待时间考验。

而此前发生的种种,已经足以在中国互联网荒谬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甚至已经成为了金融科技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