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十送红军 违反刘亚楼禁令作《十送红军》

2017-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重庆在3年前开展唱红歌活动以来,各地就掀起唱红热潮,那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旋律,让许多人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过去.其实细细回想,便可发现"红色革命文化"一直存在于当代中国人心中.创 作违反刘亚楼禁令作<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十送红军><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当时空军司令刘

自重庆在3年前开展唱红歌活动以来,各地就掀起唱红热潮,那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旋律,让许多人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过去。其实细细回想,便可发现“红色革命文化”一直存在于当代中国人心中。

创 作

违反刘亚楼禁令作《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当时空军司令刘亚楼的提议。

朝鲜歌舞史诗打动刘司令

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时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年,刘亚楼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布置任务:3个月内创作一台大型革命历史歌曲晚会。为保证原汁原味,刘亚楼还发“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不要新创作。

空政文工团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我当时是文工团创作室工作人员。按照计划,我们要找一首歌,再现红军开始长征时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可是,大家广泛搜集素材,也没找到合适的。

不到一个小时完成谱曲

“不管刘司令禁令了,创作一首吧。”文工团创作室的人商量着。很快,此前在江西采风的工作人员张士燮,根据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交出《十送红军》歌词,让我谱曲。

我一看词就非常感动,脑海立刻闪现出在江西采风时得来的民歌《送郎调》的旋律。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完成了谱曲,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眼泪都流了出来。

刘亚楼不知内情

1961年建军节,一台大型革命历史歌曲晚会在北京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刘亚楼也喜欢《十送红军》,人前人后时常念叨。不过,直到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歌曲。当时,这首歌是这样注明的,“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

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军》,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字样。(口述/北京 朱正本 83岁 整理/李洋)

■相关链接

周总理修改《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颂歌献给毛主席/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

——《北京的金山上》

1964年,作为藏族女孩,我在一次演出时唱了《北京的金山上》,得到周恩来总理称赞。总理后来还对最后一句歌词进行了修改,把“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天堂”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使作品少了原来的宗教色彩。(口述/四川成都 雍西 65岁 整理/赵子勤)

传 唱

多次看《洪湖赤卫队》记歌词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啊。

——《洪湖水浪打浪》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夏夜,和父亲一起看完电影《洪湖赤卫队》后,我就喜欢上了里面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接下来的日子,找到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歌词,成了我给自己规定的重要任务。听广播、听周围的朋友唱,我甚至为了这首歌又去看了几次电影。《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我最喜欢“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这句。学会这句歌词后,我就经常拿天堂与自己的故乡比,觉得自己的故乡也比天堂美。

那时,我对歌曲非常感兴趣,有很多写满歌词的歌本。遇到我特别喜欢的歌曲,我还会忍不住画些配图,像在《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旁,我就画了一排轻轻溅起的浪花,还有《洪湖赤卫队》里支书韩英的漫画头像。现在,这些歌本我还收藏着,有空了就会翻出来自我欣赏一下。(重庆 易辉容 52岁)

《保卫黄河》给我力量和爱情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保卫黄河》

每当听到《保卫黄河》,我就禁不住流泪。这首歌不仅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爱情。

1940年,我从上海艺专毕业后来到战时陪都重庆。一天,为了调动重庆各阶层的抗战热情,我在重庆红岩村一棵黄葛树下的大青石上,激昂地唱起《保卫黄河》,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工人和民主人士,也引来了来回监视的巡警。在我的带动下,人们跟着我高歌。

在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上海艺专的同学谢朴兰。原来,她不久前随家人从老家浙东迁到了重庆。她穿一件蓝色的碎花棉袄,裹一条白围巾,高唱着,脸颊通红。我心中顿时起了异样感觉。

唱到高潮时,大家的情绪变得十分激昂,巡警怕人群惹事,开始吹着警哨驱散人群。混乱中,我高叫着谢朴兰的名字,冲上去拉着她的手,沿小路一口气跑出好远。就这样,我和她半个多世纪姻缘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8年前,老伴去世了。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能找到那棵黄葛树,找到那块青石,找到谢朴兰的身影,找到我们当年牵手奔跑的小路。(口述/重庆 徐槿南 整理/夏婧)

红歌志

红歌初兴

这时期的红歌大都自民间小调改编,代表作有《红军纪律歌》等。

红歌嘹亮

这时期的红歌逐渐摆脱以民间小调作为基础的创作,不少音乐创作者写了众多抗战歌曲,代表作有《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等。

回归生活

这一时期表现解放区生活的红歌增多,创作手法更加平民化,代表作有《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

百花齐放

这30年是红歌的辉煌期,代表作品有《映山红》、《闪闪的红星》、《我的祖国》等。

1978年—现在

走进新时代

这一时期的红歌不像过往那样直白,情感表达注重委婉含蓄,代表作有《军港的夜》、《春天的故事》等。

改 编

改编《打倒列强》号召闹革命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农民要种田呀,穷人要吃饭呀,把田分,把田分……

——《插牌分田歌》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湖南炎陵,9岁参军,是在红军这个大熔炉里成长起来的,当年不少红歌,我现在还深深记得。这首《插牌分田歌》是红军根据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填词改编的。分田地,体现了共产党当时不同于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炎陵,此后,炎陵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红军在炎陵中村乡进行插牌分田试点。为让更多群众了解插牌分田意义,红军便改编创作了《插牌分田歌》,表达了贫苦人员要求分田地的迫切愿望。

为激发农民对反动派的仇恨,号召贫苦大众闹革命,红军还将当地农民编唱的山歌进行改编,比如当地流行一首《长工歌》,“正月长工是新年,驼把雨伞哇工钱。上半年哇了三担谷,下半年哇了九吊钱……”,红军将它改编成《十二月长工歌》:“正月长工实可怜(哪),背个包袱写长年。上村写到下村转哪,唔晓哪个东道出得钱……”(口述/湖南炎陵 谭萃维 94岁 整理/黄春平)

我的第一次

跟着表演者学唱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我第一次唱红歌,唱的就是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是1949年下半年的事。当时,湖南已和平解放,有一天,我在湖南溆浦县城看到当地多个青年男女在排练一台节目,其中一个节目就是边跳舞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看得入了神,便跟着他们学唱。(湖南长沙 李志生 74岁)

收集歌曲刻歌本

上世纪60年代末,“红卫兵”的活动逐渐停息。当时,我在辽宁沈阳铁中上初中,也是一个“红卫兵”。在我校“红卫兵”组织要解散时,有人提议把我们喜欢的革命歌曲刻成歌本留作纪念。得到“红卫兵”总部批准后,我们就四处搜集红歌,然后刻钢板、印刷、装订。

很快,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本歌本。歌本里,我最喜欢的歌曲是《抬头望见北斗星》:“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辽宁沈阳 谷茂伦 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