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们对智力因素的差异认识较早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柏拉图也将人分为几类,早期的认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近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研

人们对智力因素的差异认识较早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柏拉图也将人分为几类,早期的认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近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个体的智力因素差异逐渐形成了较科学的认识,比奈的贡献最大。

因为它解决了智力测量的问题,他首先制定了测定智力的科学量表,并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韦尔斯勒继比西(比奈和西蒙)量表之后编制了数个著名的智力测验之外,更创用了一种离差智商的计量方法。

这些都使智力成为一种可以衡量的,摆脱了模糊性。这样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它将智力量表窄化为语文量表。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尝试突破:减少语言背景的影响;扩大智力的传统观念;将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身体运作能力也视为智力,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是代表,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智力测验应建立不同的常模,以便应用于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社会背景。

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根据智力量表测定的智商,人们对此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当我们测定某人的智商较低时,是否就意味我们应当对他提出较低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可能给它贴上了一个标签,无形中限制了他的发展。正因为如此,许多的专家认为智商的结果不应公开。

那么智力对未来成就的预测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有研究表明,用智商预测未来教育发展,只有对中材以下者的预测较为肯定,而对中材以上的学生,只能视为一种趋势,不宜用来对某一个学生做肯定判断。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进行编班。早期常常采用的是同质编班:即将智力相近的学生组成班级,以便教师的教学,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快班和慢班。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但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慢班的学生无形中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会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

因此这种方法在高中级部分初中还有应用,在小学阶段已很少采用这样的分班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班级内部的能力分组:在同一班级里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为不同的小组。但这又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如何来处理统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涉及到评价标准的单一及教师教育的灵活性和教育自主权问题。

总而言之,智力因素的研究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但如何运用于教育之中,则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二、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及教育实践。

性别差异首先指的是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两性之间在学业成就上到底有无差异呢?美国的一份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小学阶段男女生无显著差异,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一般智力上无差异,但在学业成就上是女生优于男生。而到中学阶段后,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能力男生均优于女生。这就显示女生到高中以后素质低于男生,那么在中学阶段究竟有什么因素阻碍了女生的能力发展呢?

一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教育的目标是要填平这种差异还是扩大这种差异?正因为如此,最近国内有专家指出我们国家的教育是无视性别差异的,所以提倡重新创办女校。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性格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这里所谈的学生性格主要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对人,对事,对己,对学校环境适应时所特有的作风。性格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成就动机和自我观念,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影响最为突出。

成就动机指个人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为失败威胁,自愿全力以赴,以期达成目标并获得成功经验的心路历程(张春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成就动机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也指出了个体如果有较强的动机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智商条件下,成就动机与学业成就有一定的相关性,成就动机越高,学业成就也越大。

它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如果学生有较高的智力条件,但成就动机较低,这是如果未能给与及时的辅导,其后果是一方面显示学校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都是无形的损失。成就动机是个体内部的心理历程,作为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进而做出判断。教师的观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主动参与学习;持续从事学习活动;独立完成课业;能容忍失败的挫折;将成败归因于努力。

自我观念及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与人、与事、与物之关系诸多方面的看法(罗杰斯)。主要包括以下对自我的看法:容貌健康、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学业成就。

个体的自我观念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有何联系?有研究表明,自我观念与学业成就有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不高。两者之间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两者是互为因果:自我观念可能影响学业成就,学业成就也可能影响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如何建立的,自尊的建立要有三个条件:重要感,几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与有意义的。学生的重要感来自社会交往中,在家庭中获得父母的关爱,在学校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接纳,就会形成重要感;成就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感,是形成正确自我观念的关键;有力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他是使人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对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启发:首先,家长及学校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业成就不佳的学生,即现代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其次,要在学校教育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经验的机会,赏识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第三,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找寻达到目标的方法,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样就可以培养独立能力,形成自我价值感。

所谓学习风格指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有的学生背单词时大声朗读,有的可能更喜欢默默抄写;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思考。最早的研究是分为两类:场独立型与场依赖型。场独立型受外界的影响较少,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自身任务。二场依赖型则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对此的深入研究还不多。

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正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如何认识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是教师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