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华与曲艺 冯建华与京味茶馆
"二位您来啦,里边请您呐!这边坐,这边凉快。""这位先生您先擦把脸,您用的是雨前茶,落开的水才能沏出味来,眼下水正沸着,一下砸熟了就糟践了,您略微地愣一下就得。""这位爷您用好了,慢走啊!下次多咱来,提前给个信,我一准儿先把您的茶闷好了,让您进门就合口,还保证闷透了。
"听着这满口京腔的话语在招呼,看着茶馆利索麻利地在店堂支应着,我不由想到老舍先生笔下《茶馆》中的王利发,可眼眉前的这个茶馆不是剧中的老裕泰,而是琉璃厂古文化街的京味茶馆,那踮前跑后的也不是戊戌年间的王利发,而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小青年冯建华。
小冯属羊,今年32岁,家里除了没甚文化的父母双亲,还有两个姐姐在上头,用咱北京话叫"老疙瘩"。冯家祖居在北京这块宝地上,到他这辈已是第九辈,世居在哈德门外小市口的一个大杂院里。建华打小生长在这个大家都和气相处、从不脸红的院子里,彼此都知根知底的,有点难事互相帮支着。
夏季的晚晌饭后,家家都在院里乘凉,打着蒲扇喝着茶聊着天,建华每到这个节骨眼儿,总是缠住拉了一辈子洋车的李爷给讲北京的故事。拉车的辛苦,跑的地面广,社会阅历丰富,这李爷也如是,肚子里的故事就像永远也讲不完:高梁赶水、水淹后门桥、九门八典一口钟、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张老道买前门楼、侗五爷唱票戏、大金牙的拉洋片、卤煮火烧的来源……真是杂了,什么都有,听傻了眼的建华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记住了北京城,爱上了北京城。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求知欲也在增长着。上小学五年级时,背着老家儿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小说,《杨家将》、《小五义》、《北京的传说》……书也看完了,这眼镜也戴上了。为这还挨了顿暴打,老家儿担心他因此而误了功课不是?
中学毕业后,他来到料器厂接班、学徒,干吹制工。以后调到行政部门,工作不错,还入了党,自学了法律专业,拿了大专文凭,还在保卫科当了头。尽管如此,打小在城南大杂院"熏"出来的他,对北京的爱和琢磨,却是一时一刻也没有淡漠过、放弃过。
自己有了工资,花钱也就硬气啦,他上书店,逛书摊,陆续买了《北京土话》、《北京的胡同》等不少专门介绍北京的书籍。为了琢磨书中介绍的旧京人物的生活,他养过蛐蛐、轰过鸽子、遛过画眉,还正式拜在陈增昆先生门下,学习贯(大元)派老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学习和丰富,他对老北京慢慢入了道,像什么专门研究北京民俗的学者齐如山、金受申、张云溪这些个前辈他都能数落得上来;串胡同、找老人、访旧事,学吆喝叫卖、登台票戏演出,剜钻北京歇后语、俏皮话、胡同轶事、街巷掌故……他着实入了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来到了这家京味茶馆。
在茶馆是伺候人的差事,不像在保卫科当头儿那阵儿吆三喝六地吩咐布置。得自己亲自去干,而且是工资少了,上班远了,唉,图的什么?"我好,我喜欢,这儿的京味足,工作干起来更对心思。""您瞧,现如今这北京城是高楼林立,马路笔直,立交环绕,这城市在向外是没边没沿地扩展着,老城墙成了环城公路,护城河成了环城地铁,这里九外七的城门楼子只剩下个德胜门的箭楼,随着北京城的发展、街道加宽、危房改造,老的、旧的是越来越少,城里的人念旧儿,我在这儿为您服务,伺候着您,让您在这儿寻个梦,忆忆旧,落落脚,休闲休闲,您说,这不也挺好吗?"
建华说:"眼下正值盛夏,暑热当头,口渴难耐,人们对水的需求超过了食品的需求,此时最受宠的是茶。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饮茶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最早的茶叶出口国。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早在汉代饮茶之风渐兴,唐代刘贞亮将饮茶归为‘十德’,其中四德即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而为人所传颂。后来的日本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敬、清’的精神,实际上是中国茶道的具体应用。
"饮茶品茗大有学问。我国南方有一种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胜嚼梅花的清绝,讲究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温度方合标准,须举盅饮之,至鼻尖猛嗅两下,再返盅于盘,小盘小盅古典雅致,极为讲究。我国的民族众多,饮茶风俗各有千秋:维吾尔族的奶茶,土家族的擂茶,回族的三炮台,藏族的酥油花,蒙古族的砖奶茶……
"古人云:喝茶是一人得神,二人得味,三人得趣……有重清趣雅赏,追求香真味实的;有重名茶名点,追求相得益彰的;有重茶食相融,追求用茶佐餐的;有重茶之药理,追求强身保健的;有重饮茶情趣,追求精神享受的;有重茶之哲理,追求借茶喻世的;有重茶急饮,追求生津解渴的;有以茶会友,追求以茶联谊的……
"品茶必要玩壶,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用紫砂壶沏茶,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夏不易馊,冬可焐手,加之紫砂艺人别出心裁的巧夺天工,将壶身、壶把、壶嘴、壶盖都捏塑点缀而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的各类艺术形象,再镌以诗文、绘以书画、嵌以金眼……以致寸柄之壶、盈握之杯的紫砂壶具被人们珍同珙壁,视为珠玑,成为"世间茶具谓之首"的收藏品。
"历代文人骚客在品茗之余,为我们在浩瀚的文海中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茶文、茶谜。旧时北京有一家‘听雨轩’茶室,门前有一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用典贴切的好对联。陆羽、卢仝同为唐代人,且都精通茶道,陆羽留著《茶经》而被誉为为’茶圣,卢仝所做的茶诗很多,堪称是文坛佳作。
"老北京人除了在家中饮茶外,市面上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各色茶馆:清茶馆、早茶馆、书茶馆、坤茶馆、酒茶馆、棋茶馆……夏季的什刹海荷花市场还有不少应季节而需的茶棚,此类茶棚因遇雨收摊,故得雅号:雨来散。
"北京人习惯于喝花茶。张一元、吴裕泰、元长厚都是京城有名的茶庄老字号。此外在前门大街还有一家‘庆林春茶庄’,它的创办者就是而今名气很大的人艺表演艺术家林连昆的父亲。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不少茶馆,有清洁雅致的‘五福茶艺馆’,有具有江南特色的‘春来茶馆’,有文化气息很浓的‘西翠轩茶室’……不失为京城人消夏的一个好去处。
"……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家过日子,谁家没个磕碰不高兴的事?可这在冯脸上您可是从来看不到的,只要是长衫一穿、帽头一戴,铜壶一提,他的精气神就来了,笑模样总挂在脸上,张嘴保准是"您",挑帘子迎主顾,擦桌子安排座位,送瓜子上鲜货,沏茶续水,利用闲暇,为您串场个小段,学唱叫卖,说个北京的典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支应着来的、走的、喝茶的、听曲的……
年轻人谁不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了时刻把握好旧京茶馆的举止作派,小冯硬是不穿西服、不着皮鞋。对襟的上衣、灯笼式的裤子、一双小圆口的"老头鞋",为他凭添了好几岁。利用休息日,他在茶叶店讨教茶叶的知识,品种、产地、香气、叶形,自个儿掏钱买了各样的茶叶请院子里的人喝茶,可不让人白喝,得说出个道道来。
他自己自然还是像在茶馆似的,跑前跑后的地忙着、听着、记着,直喝得个顶个都实在喝不下去了,还在一个劲儿地劝着、让着。
见天早起,他总是头一个来到茶馆,把头天冲洗干净的茶杯、茶托、茶盘逐个再检查一遍,把有茶锈和有纹有缺口的茶具拣出来。旅游中的客人来自四面八方,"北方人好喝花茶,南方人讲究喝绿茶,接待外宾更不能一概而论,美国人爱喝袋泡茶,英国人爱喝红茶,日本人爱喝乌龙茶,还有些国家的人根本不好茶。
"中国有"酒满、茶七、饭八"的说法,可见这茶不易太满,上茶当从客人的右侧把茶递过去,要用右手;续水时铜壶嘴不能碰到茶怀的边缘;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国旧时有以"劝茶实为辞客"的观点,虽然说续水不是在轰客人,但在招待长辈,尤其是海外华人的时候,还是要控制和掌握火候,以免造成误会。
根据茶客的言谈举止,分析出谁是主,谁是客。谁是掏钱买单的,以便上茶时先客后主。几位客人同坐一桌时,更得精心了,不光要注意倒茶的顺序,还要控制倒水的水量,手中一把壶得前后照应着,不能有他的,没我的。讲究的是茶碗对人,一人一个,不多不少,续水动作要利索,唰唰唰,一个"徐策跑城"下来,您再看,一圈茶碗,碗中的水都像尺子量的,丝毫不多不少;水柱出壶是"飞龙吐露",不光动作潇洒,更要滴水不溢不溅,让您在看得眼花缭乱中得到艺术的美感和享受,体会人情之美、茶德之功、养生之效,使您进入那逸趣横生的意境。
这就是建华在苦练之后,近似表演动作的店堂服务,您不想亲自看看吗?
北京的茶馆得有北京的味,不同于四川的天府茶道和台湾的茶寮饮风,也不同于杭州茶肆和西湖的茶室的"仙佛"气,北京的茶馆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与文事、教化、礼仪、实用、游艺、信息等融合在一起的,有丰厚的独属于京都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茶馆……为了了解这些茶馆的区别和经营形状以及茶客的社会地位和爱好、礼仪……小冯跑遍了四角城去讨唤,做笔记,分析琢磨,核实整理,在别人眼里视为没用,甚至早就落了伍的玩艺,他当宝贝似的寻觅着,博采着,一点一点给自己武装着,来茶馆的外国游客,笑着,惊奇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不光给他照相,还要和他一块照(就从这儿起,建华又开始学起了老北京的茶馆没有的外国话)。
前来大陆寻根祭祖的新加坡客商林之焕先生说:"在这里我坐了许久,是这个年轻人使我想起许多过去的、遥远的又是难以忘却的回忆、童年的回忆。这次回来我在这里有重蹈旧地之感,就像历史的车轮在这里歇息停住了。
下次如有机会,我还会到这里来。""念旧儿"的,从大杂院搬进楼房的老人们搀扶着来到这里,他们除了对建华给予肯定,还提出了不少建议,给他讲了正在寻找的故事资料。城里的年轻人看得傻了眼,一个学文科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过去只在书中和电影中看到这样的茶馆,今天直观地看了冯先生的工作(不,应该说是表演更好),才知道茶有这么多的知识,加深了对老舍先生笔下茶馆的了解,感谢冯先生用他的博识给我上一课。
"
有不少媒体都曾介绍过他,京味茶馆也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茶座",冯建华还利用工作的闲暇,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开设了"北京市井文化"专题的讲座,并先后在茶馆承办了纪念潭鑫培150周年和萧长华100周年的活动,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参加了活动,小茶馆办大沙龙,一时成为文化界的美谈……
如今,一些京城曲艺界前辈,如李学勤、金宗超、佟连生等每周在茶馆献艺,相声名家常宝华、扬振华、孟繁贵、李嘉存等也是京味茶馆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