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宁父亲 刘少奇女儿:父亲曾不同意让我预备党员转正
这张老照片,记录着1941年苏联少先队辅导员给少先队员们讲课时的情形,7位中俄少年青葱稚嫩,侧耳倾听讲解的样子又是那么认真。站在后排左一位置的就是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那时远赴苏联学习的她年仅14岁。
然而,战争的来临打破了一切平静和美好。刘爱琴的命运也同苏联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对法西斯非恨字能说清 战争中学会很多事情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刘爱琴时常思念着父亲刘少奇和已经离开的妈妈。“有时候想得还会哭呢。”她说。
对于父亲刘少奇,她的记忆里更多的是关于当时伊万诺沃儿童院旁的一块菜地里种的西红柿,因为刘爱琴认识西红柿还是当年父亲教的。
有一次,她从哥哥那儿听说父亲去打仗了,一下子为父亲担心起来。“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到新四军了。”刘爱琴说,自己没办法在父亲身边照顾他,只能加紧学习。
战争时期,大家都对德国鬼子恨之入骨,但学校里同样有不少德国学生,甚至有的德国学生还会上战场与德军作战。尽管个别同学偶尔会骂一句“德国鬼子”,但这些都是少数,“只要发现老师就会跟他们讲道理,说这些学生和德国兵是不一样的。”刘爱琴说,“我们都不把他们当敌人,老师专门跟我们交代,他们跟侵略我们的德国兵不一样,他们的父母都是革命的、共产党的,会跟我们讲这些道理。”
后来,战争结束后,她考上了莫斯科通讯技术学校,在那里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949年8月14日,刘爱琴随父亲从莫斯科动身返回祖国。
那场战争对刘爱琴来说影响很深。“经历了那场战争后我学会了很多事情。”刘爱琴说,对法西斯的那种情绪并不是一个“恨”字能够说清,“是比恨更深的一种情绪。”
回国经历
刘少奇建议党支部不予转正 她决定做出个样子来
“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当时在父亲和祖国面前,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刘爱琴说。
刘爱琴记得,1950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学习。“这一时期,父亲对我的思想和生活要求都更严格。”1951年,在讨论她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时,系党支部接受刘少奇的意见,没有让刘爱琴通过。“父亲认为我不够艰苦朴素,思想上天真,政治上幼稚。”
刘爱琴表示,她的心灵上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震惊。痛定思痛,她决定做出个样子给父亲看。
1958年夏天,刘爱琴已经在国家计委机关工作。看到许多关于机关干部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在精简机构中主动要求下放,刘爱琴被感染了,也报了名。7月,刘爱琴一家三口告别北京,去了内蒙古。期间,她参加了一个调查组,下到基层,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社会。
刘爱琴在内蒙古生活了20多年,和大家一样住土坯房,在机关大食堂吃玉米面、高粱面窝头和土豆烩白菜,在那里生活愉快,并且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对于回国后的生活,刘爱琴说:“回想起来,感到从前的自己太幼稚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对我一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就是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