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英若诚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在苦难中飞翔
一个时代远去了,一个传奇远去了,但所幸他在最后的时间留下了这雪泥鸿爪,让我们得以推开时光的大门,一窥逝去的光影与历史,体会无常人间的悲欢奇情。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他的一生比他扮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更精彩,但是又有谁能把一个真实的英若诚告诉给大家呢!"这句话前半句可以说是对英若诚最精准与真挚的评价,而后半句话的遗憾则由英若诚和康开丽合著、张放翻译的《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予以了最恰到好处的弥补。英若诚的爱子英达亲自为这部传记做了译审,给这部传记的权威与真实性做了最好的背书。
其实名人传记向来是阅读风险很大的读物,个人史的"视角限制"一方面会让书具备某种独家爆料的价值,但夹杂其间的"真实谎言"也往往令读者防不胜防,不知道是全盘相信还是半信半疑的好。英若诚的这本自传在某种程度上让读者规避了这种风险,对于他曾官居文化部副部长的这段历史,几乎是一笔带过,所以不必为政治讳而说些不得已的谎言。
传记开篇是从文革期间英若诚在狱中的生活经历开始的,和一般"伤痕文学"的涕泪俱下不同,英若诚以淡如止水的平静口吻叙述了前前后后的许多细节与史实,完全没有悲愤交集的委屈与抱怨在里面。而恰恰是这种平静,让人读来有种隐隐的苍凉与颤栗。在群体失语与疯狂的年代,任何情绪与批判反而变得苍白,而细节的真实再现和"零度写作",使读者可以不被"隐性引导"地自行体会各种可能的心理波澜。
最有意思的是,在狱中生活的篇章中,英若诚大量回忆了他如何通过在狱中结交友人,累积生活经验和不同门类的知识,为自己谋得可能的"自由度"和工作机会。比如,他极为细致地谈到如何用一片碎玻璃和一段铲子的木柄做成了一把勺子,并用它陪伴自己度过了两年的牢狱生活,每天用这把勺子把碗里的稀粥刮得干干净净,而牢中的其它狱友则只能用手指去刮碗底。
做勺子只是让没有自由的生活变得有内容的方式之一,英若诚还在极度严格的监管之下,在漫长的时间中自己做成了毛笔、墨水和一个笔记本,并在本子上画下了惟妙惟肖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诗词手迹。
更绝的是他还有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大量生活常识,其中包括奶酪和豆瓣酱的做法,这些知识的累积不仅陪他度过了看不到尽头的牢狱生涯,也为他出狱后的艰难生活提供了许多自力更生的帮助。
未来大的环境灾难来临时,我们或许真需要一种绝处求生的勇气与坚持,英若诚用他最真实的案例教会我们在极境之下求生的路径以及如何保存希望的信念。有许多悲观的人在那个时代以一了百了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英若诚用自己的乐观和坚持走了更长的路,并经历了更宽阔的人生,也活着见证了自己家族的延续。
而对于自己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描写,英若诚的自传则更是妙趣横生,这位鹤立鸡群的大才子毫不避讳地交待了童年时代的种种"恶行",譬如和兄妹们一起搬来梯子偷下暂住的庆王府水晶吊灯上的小玻璃珍宝当成礼物送给朋友、小学时代连续被三所学校开除、组织兄弟姐妹们演出戏剧并收取门票"不当牟利"等。
这些小小的淘气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英语极好、学贯中西的优秀青年,并最终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一名热爱表演的"文艺男青年",在那里结识了他的终身伴侣吴世良。
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对于自传中英若诚在北京人民剧院的那段历史,是我的阅读重点。这段历史,让读者得以看到另外一个"人艺",一个在历史波澜中随波沉浮的人艺,一个在艺术道路中艰难前行的人艺。在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就成为创始成员的英若诚,几乎见证了北京人艺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全部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人艺的襁褓幼年和黄金时代,也包括了文革中的混乱与沉默。在这段历史的铺陈与回望中,英若诚最重点提到的是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这部由英若诚翻译并主演的剧目,可算是英若诚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他当年力劝阿瑟·米勒不要选择《严峻的考验》这种讲述有关迫害的故事作为演出剧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推销员之死》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表演形式将为中国的戏剧舞台带来一阵清新的风气,事实上这部戏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北京人艺《狗儿爷涅槃》等经典剧目的创作和舞台呈现。
一个阅尽沧桑的艺术家,既没有痴迷于在舞台上舔伤口,也没有陶醉于对既往成就的回味和自赏,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后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戏名改为《大将军寇流兰》,2007年推出)。
这般铮铮铁骨与飘飘雅韵,已成今日知识份子的绝唱。而英若诚于生命的历次辄转起伏间仍保有的乐观和豁达,也令我想起黄纪苏的一首诗歌《飞翔》中所唱到的:"陆地淹没了,你就在海上飞翔;海洋干涸了,你就在天空飞翔;天雷滚动了,你就在火里飞翔;火焰熄灭了,你就在苦难中飞翔。
"英若诚以他的一生,写就了在苦难中振翅高飞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确如文首张桐所评价的那样,"比他扮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更精彩"。
作者康开丽是一位美国友人,长年研究中国戏剧,并与英若诚和他的家庭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01年至2003年的三个夏天中,康开丽每天都和英若诚在一起好几个小时,听他回顾他的人生经历,并录下了41盘录像录音带,为时一百多个小时。书的英文版书名为"Voice Carry: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
读完全书时,正值英若诚六周年奠日的第二天,我在灯下独自悲伤莫名、失声痛哭。一个时代远去了,一个传奇远去了,但所幸他在最后的时间留下了这雪泥鸿爪,让我们得以推开时光的大门,一窥逝去的光影与历史,体会无常人间的悲欢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