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
美国华人圈中,有3个人的名气可谓是响当当,分别是婚纱设计师Vera Wong(王薇薇),大提琴演奏家Yo-yo Ma(马友友),建筑设计师Maya Lin(林璎)。
相信前面两位大多数人都比较了解,而后面这位呢,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因为她的名声总是被她的姑姑盖过,而她的姑姑,正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其实论成就,林璎压根儿就不逊色于林徽因。
在林璎出生之前,她的父母就已经移民美国,所以虽然她从小在美国长大,但与国内林家的亲戚联系不多。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林璎虽在林徽因去世4年后才出生,而且一生都不曾见过林徽因,但姑侄俩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林璎则设计了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林璎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时,才读大三,年仅21岁。她和别的女孩子不同,喜欢的东西比较冷门,在耶鲁读大学时,她选择的专业是“丧葬建筑”。下了课,她常去学校附近的“园林街公墓”,她喜欢沉浸于那种肃穆与宁静之中,喜欢简单不繁复的线条。每逢放假,她都会自己花钱到欧洲考察各种公墓,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
正是因为对“丧葬建筑”的诸多研究,当看到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征集海报时,林璎就动了投稿的心思。
当时投稿的作品有1421件,林璎的作品脱颖而出。很简单,很冷静,没有拔地而起、雄伟壮观的设计,如同一把刀割裂大地,两翼的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
然而很多人反对这个设计。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纪念碑,有的人说像回飞镖,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有的人说像地面上的黑洞,是麻烦的象征;还有人说是“一道耻辱、悲哀的黑口子······”总之非议不断。
甚至有一个美国富豪掏钱给那些气愤的越战老兵买机票,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并纠集了一批人压迫政府,要再请一位白人雕塑家设计美国军人的形象,建在林璎所设计的纪念碑正前方。
因为闹得太凶,主办方只好再投了一次票,结果还是林璎的作品胜出,他们便找到林璎,想要她做出让步,在她的设计中加上老兵雕像。
林璎开始意识到,这一切已经无关她的设计,而是种族歧视。但她丝毫没有要退让的意思。仍在读书的她,并不在乎失去这次扬名的机会,也不畏惧外界的舆论压力,严正拒绝了修改方案。
她说当时设计纪念碑时,秉持的是“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想法,她希望这个设计的主体是“人”,是那些因为战争而献出生命的“人”,而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为了政治。
她希望活着的人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生与死的界限,希望他们接受死亡的现实之后,走出阴影,回归光明。
在林璎的坚持下,主办方最终还是使用了她的原设计。不过纪念碑落成之时,并没有署下林璎的名字。
那段时间,因为舆论压力太大,林璎不得不从耶鲁休学一年,不过很快,她便恢复过来,远离纷争,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而事实证明了林璎所坚持的东西,是值得坚持的。
纪念碑落成之后,有不少老兵的亲属、战友到那儿去缅怀故人,抚摸着大理石面上刻的名字,看着自己的倒影与名字相映,有一种生与死在某一瞬间真的相连的感觉。不少人在那里,流下泪水,那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平静告别的仪式——“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一位越战老兵说:“这是一个能静静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它帮助我平静地接受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
这座纪念碑,后来被称为“美国的哭墙”。这才是真正的设计,所带来的力量。
而在林璎设计的纪念碑附近修建的那一组老兵雕塑,却无人问津。民众对艺术或许是迟钝的,但一定不是麻木的。
“设计不应是政治的玩偶,设计的艺术必须逃离政治,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林璎的这句话表明了她对建筑与艺术的态度。
和姑姑林徽因对于保护古建筑有着热诚与赤子之心一样,林璎对于建筑也有着不可摧毁的信仰。
林徽因和林璎,都是那种认定了一件事,就甘愿一辈子追寻与守护的人。
林璎的父亲,也就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
她们都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愿意为之倾献一切。就像林璎自己说的:“我没有扑向成功,而是继续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在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之后,林璎还为美国种族平等运动设计了“民权运动纪念碑”。
这个纪念碑的造型非常独特,在一个倾斜的圆盘上,泉水如同泪水一样涌出;建成后,有的黑人妇女抚摸纪念碑流下泪水,每年都有数千人前往访问这个纪念碑。
为纪念耶鲁大学开女权运动之先河设计了“妇女之桌”桌面上刻有一串数字,每个数字对应着一年内耶鲁在校女生的人数。
耶鲁在建校早期没有女生,所以一开始那些数字都是零,零了好些年,以后数字逐渐增大,最后一个数字是1993年(妇女桌正式落成揭幕那一年)的女生人数。这些数字在桌面上呈螺旋形排列。林璎解释说,选择这种排列方式,是想表示这串数字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期待着以后耶鲁会继续招收女生。
民权、女权、种族……林璎一直走在时代的尖端,用设计表达着自己,记录着时代。她不怕被误解,不怕被孤立,她不畏孤独地注解着这个世界。
她说:“你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地促进着我。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樊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这才是纪念建筑存在的意义。
而林璎的价值,终于被肯定。
当年作为设计师却不被刻上名字的她,2002年,以83.3%的支持率出任耶鲁大学校董;2005年,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入选人员中,仅6人在世,而其中一人是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2016年11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内最后一次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获得总统自由勋章的有NBA球星迈克尔·乔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及夫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林璎也在其中。
但这些荣耀,林璎并不是很在乎。她依旧穿得随随便便,每天都像是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她也不爱和媒体打交道,喜欢低调地过自己的生活。
如今已经58岁的林璎,最开心的事,还是沉浸在设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