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食堂洗碗 易纲个人资料简历照片
据悉,易纲与周小川年龄相差十岁。作为两任央行行长,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相似的标签:博士学位、学者型官员、良好的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
据一些央行内部人士评价,易纲有三个特点:专业、稳健、低调。而作为央行第一位海归官员,易纲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刻了解中国实情。
易纲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新三届大学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0年毕业后,他继续前往美国求学,分别在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并最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不同于如今留学生的光鲜,易纲在美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他曾谈起过那段经历:“我1980年到美国,兜里只有两美元,我到美国之后,每个星期在学校食堂洗三次碗,每次洗三个钟头,开洗碗机流水线,我是流水线的一员,洗一次碗可以挣一些零花钱。”
博士毕业后,易纲在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谋到了一份教职,在此任教长达8年。34岁那年,他便获得了这所大学的终身教职,成为80年代留学的华人群体中最早获得美国终身教职的人。
正当易纲在美国安家立业,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热火朝天地展开。
虽然身在美国,易纲其实从未真正远离中国,因为他的研究内容全部都是中国经济问题。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期间,易纲写了多篇研究中国货币需求问题的文章,后来他将这项研究持续了十余年,并在2003年将多年研究成果集结成著作《中国货币化进程》。
在美国时,易纲原本按照最初的打算,准备毕业后就回中国。但北大的校长告诉他,要了解美国就必须在美国工作。于是直到1992年,易纲才终于启程回国。
回国后,易纲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经济学家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在古朴的北大朗润园,他们开始探索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后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长为中外闻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重镇。
易纲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以一个报恩的心情来报答社会,来报答我的学生……报答我的家人,我周围的人,报答我的母校,报答人民银行,从而报答国家。”
正是带着这种“报恩”的情怀,易纲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至今已“服役”20年。在央行,易纲先后任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司长、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要职。履职期间,他更是将理论与中国国情充分结合,提倡用渐进式改革的方法,耐心寻找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2014年,易纲又多了一个职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虽然官至高位,学者这个身份却一直伴随着易纲。从校园出来后,易纲依然热爱研究,而他的研究成果也曾被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次引用。1999年,易纲和他人合写出版《货币银行学》,这本书后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经典教科书。
易纲更是一位没有“官架子”的官员,一位在央行工作的官员曾说:“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纲从不对属下发火,即便有错误,也会十分巧妙地给对方点出,并且不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这样的行事风格,也许和易纲给自己的定位有关,他曾说:“我最喜欢的职业是老师。”2009年,易纲出版了《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在该书的开篇自序中,易纲仍自称“我是一名教师”,他还说,“我还有勇气出此书是因为我的文章是用心写的……我希望并相信能给年轻人以启发和帮助”。
早在两三年前,易纲已在央行内部负责各项工作,位列央行四位副行长之首。而如今易纲当选为央行行长,并不令外界意外。当有媒体问及易纲当选感受时,他说:“我的内心平静而庄重,使命神圣和光荣”。
央行“易”主,肩上的重任却不易,“主要任务是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保持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引领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