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龄画集 中国画大师刘奎龄作品选集

2017-1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内容摘在<刘奎龄书画鉴定>一书中17.18页 11.刘奎龄有哪些绘画理论?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发现刘奎龄关于绘画方面的理论颇为少见.这

本文内容摘在《刘奎龄书画鉴定》一书中17、18页 11.刘奎龄有哪些绘画理论?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发现刘奎龄关于绘画方面的理论颇为少见。这无疑给研究他的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带来很大困难。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刘奎龄基本上不在绘画作品中题写绘画理论方面的内容;二是就已发表的研究刘奎龄绘画艺术的文章中,均未深入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

看来前者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刘奎龄也和一些画家一样,是一位创作大于理论的国画艺术家。

刘奎龄曾说:“收集形象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多看多记,印象深了便能得心应手。”他还和家人讲过:“一个画家要有‘画眼’,要善于利用室内外一切好象和画画无关的地方,看出所要画的东西来,如:室内不平的墙,烟筒上的锈斑,当称细心观察,都会看出不同的构图和形象。

你要是把我的墙刷得雪白,那我就甭画画了。”收集形象也就是指描绘客观对象的形状。古人云:“况乎身所盘桓[徘徊、逗留],目所绸缪[反复观察],以形也神,以色貌色也。

”也是说要求画家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感受,在画面上以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感受。刘奎龄之所以将绘画作品画得如此细腻,就是他善于观察,强于记忆的结果。 刘奎龄曾说:“画走兽也同画人一样,一定要让人看着象,稍有不足,一眼就看出来了。

”他和家人讲过:“郎士宁画马形体基本上还准,可是当马一跑起来,透视就散了。”刘奎龄作画非常注重‘形’,这也是他为何钦佩日本著名画家竹内栖凤的主要原因之一。

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存在于客观对象的形之中,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写形的目的是为了写神,形的构成是为了求得神的表现。因此,早在公元4世纪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但如果颠倒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把形似做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来追求,便容易谨毛失貌,降低艺术品格。

而刘奎龄的绘画作品正是因为有‘形’,才使‘神’的体现有了依托和寄寓。 刘奎龄曾说:“动物的传神处,关键在于眼神和动态。

眼睛的斜度、方向,动态的种种变化,必须认真观察,细细琢磨。”传神是指通过形象的描绘来传达出人物或动物的神气。形是表达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精神内核。传神意味着对待形和神的辨证关系上,把神放在主导的方面,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总是最后才画眼珠,有时甚至空着眼珠不画,一搁几年。在顾恺之看来,眼神是传神的关键,一定要慎重下笔,在缺乏把握时宁可暂时不画。刘奎龄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传神,就是注意在‘形’准的基础上,用‘神’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刘奎龄曾说:“不要看不起背景和环境,因为他和整体有关,画好了有能彼此呼应,相互衬托,既突出了主体,又能协调一致,否则破坏画面。”虚实是中国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手段,如画面视觉中心要突出的形象宜实,采取浓重、细致、繁密、充实的手法:次要陪衬的形象宜虚,运用轻淡、粗略、简洁、空旷的手法。

实如锥刻刀勒,虚如云影水痕。“虚实相生,乃其真理”,中国画虚实的概念常体现在巧妙的利用空间方面,布虚实际也就是布实。

所以有“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的讲法。虚实是自然物象的变化规律在画面上的反映,画家则利用虚实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取得审美效果。刘奎龄的绘画作品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虚处不嫌空松,实处毋感板结”,将背景、环境和主题处理得恰得好处。

刘奎龄曾说:“即使是昆虫类的小动物,也要仔细区分其差别性,比如蜻蜓最呆板,反映小,只能晃晃脑袋,而螳螂却很灵敏,动作‘表情’变化大。

”他能将小小的昆虫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离不开对昆虫的观察、写生的。写生是对客观对象直接进行描绘的一种作画方式,是学习绘画者锻炼观察力、掌握表现方法的重要途径。中国画论一向提倡‘师法造化’的现实主义精神,把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条件。

中国绘画美学观点认为写生不仅要写形,同时要写神,认为写生是为了‘博物’[熟悉对象],实践多了,‘久之自可通神’。 刘奎龄曾说:“画动物首先要学国画动物传统技法,同时吸收西画有益技法。

中西合壁,以中国画为主,把西画法融化在中国画内,成为一体。例如学郎士宁画法的作品,不能看到郎士宁形貌的痕迹。也就是‘洋’被我们所用了,也被失为国画,不应是变种国画,关键是如何融合变化的问题。

”并指着《狼》说:“全身明暗的表现,皮毛刻画,质感、量感、结构、层次和立体感的表达效果,都可以参考西画技法,但是,笔墨、意境、格调、风格应是国画传统,创新不应离开国画传统,否则就成了西洋画片了。

”刘奎龄在此反复强调了西画可以学、中西合壁有其优势,但关键是在笔墨、意境、格调、风格应是国画传统。 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是说,有墨无笔欠分明,有笔无墨欠浑融,二者都有偏颇之弊。

一副好画应有笔有墨,下笔要能够随笔以见墨趣,并通过笔痕散而达到有意无意的交叠渗化,这样才能产生既分明,有浑融的理想效果。中国画的意境问题是说,意境是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优秀的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中国画的格调问题是说,如要高尚须做到四点:一是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是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是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是亲风雅,以正体裁。

中国画的风格问题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方面是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客观方面是时代、民族、阶级乃至文体对创作的规定性。

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气质的不同,艺术家们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