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杨达才事件 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分析 ——以“表哥”事件为例
【摘 要】随着微博的日益兴盛,微博已逐渐取代BBS、博客成为网络爆料的第一选择,随着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发酵并蔓延,微博正逐渐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场。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微博反腐 舆论传播 “表哥”事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反腐”一度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触发舆论、提供线索、推动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微博的日益兴盛,微博更成为网络爆料的第一选择,从陕西“表哥”杨达才到广东“房叔”蔡彬;从重庆“不雅视频”雷政富到“离婚承诺书”当事人单增德,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发酵并蔓延,微博正逐渐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场。
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反思。
一、“表哥”事件始末
2012年8月26日凌晨3时许,陕西延安境内一辆卧铺客车在与一辆运送甲醇的大货车追尾碰撞后起火,造成36人罹难,仅3人逃生,现场极其惨烈。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处理事故现场面露微笑被新华社记者拍摄在新闻照片中,并发布在新华网上。
8月26日16时35分,网友“@JadeCong”在翻看事故现场图片时被杨达才的笑容激怒,发出“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情绪稳定”的微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
该微博被大量转发,众多网民开始了人肉搜索。19时53分,网友“@百姓大于天”在微博爆料涉事官员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2时29分,网友“@未庄”在微博上传一张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由此开启“扒表”热潮。随着杨达才众多佩戴手表的照片被扒出,被戏称为“表哥”,因此被网民怀疑有腐败嫌疑。在传统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的压力下,2012年9月21日,杨达才被撤职。
二、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
微博相比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其突出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成为当前网络反腐主渠道。在“表哥”事件中,微博呈现了其特有的舆论传播特征。
1、舆论焦点的偶发性
“表哥”事件能够成为舆论焦点,始于一张新华社记者拍到的新闻图片,而图片原本所要反映的内容仅仅是“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情况。8月26日16时,微博网友@JadeCong在网易浏览新闻,偶然发现现场一个官员的表情有些奇怪,将图片放大后发现他在微笑。
在处理如此重大的交通事故时面带微笑,这种强烈的反差激怒了这位网友,他随即截图并发表微博“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情绪稳定”。这条微博立刻引起网友的关注,并被大量评论和转发。
民间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认为,杨达才“被选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有一个“由头”——“处理伤亡事故面带微笑激发了网友的愤怒,如果不是这个前提,事情不会发展得那么深、那么快。”
2、线索链条的连贯性
不同于其他微博热点的平面化逻辑和连贯性的缺失,微博的反腐调查像“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呈现了线索链条的连续性。
在“表哥”事件中,从8月26日16时35分微博网友@JadeCong 在浏览网易新闻时发现线索,抛出一条愤怒的微博信息,该则消息不到4个小时被转发六千多次,之后众多网友开始对照片中微笑的杨达才进行人肉搜索,19时53分,网友“@百姓大于天”在微博爆料当事人身份,22时29分,网友“@未庄”在微博上传一张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由此人肉搜索开启“扒表”热潮,之后杨达才又被爆出在不同场合佩戴的手表,手表品牌以及市场估价。
事情进展到这一阶段,微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接力赛,热点接踵而至,环环相扣,线索呈现连贯性。
然而因为当事人迅速出面回应,事件线索此时发生了一个较大的转折。29日晚21时至22时,杨达才开通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与网友交谈并解释事故现场微笑表情和手表的问题。因其迅速的回应以及诚恳的答网民问赢得的网络赞誉,杨达才一度获得舆论的支持,“表哥”事件也渐渐偏离公众舆论场的中心。
这个时候,新线索的进入,事件重新引起注意。8月30日凌晨起,民间知名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接连发布杨达才的其他5块手表,并对新增的表估价超过20万元。杨达才陷入诚信危机。
进入9月,随着“保钓”事件的升级,陕西省纪委对杨达才的调查经过和调查结果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事件进行到这里,线索已经断裂,然而一些传统媒体并没有放弃对后续新闻事件的调查,9月15日,《钱江晚报》刊文《局长天天在正常上班》(A0013版),这则新闻被凤凰网转载后,点击量高达33913人次,将原本已经平息的舆论再一次推向高潮。在舆论的压力下,杨达才最终被撤职。
在“表哥”事件中,线索链条在微博中呈现其特有的连贯性,具体表现为:发现线索——线索密集——线索弯曲——线索断裂——线索重接。在这样的线索链条中,我们可以发现“反腐”这个公共议题,只要没有完整的调查结果,在微博中,网民都会随时扔出线索,层层逼近,直到事情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