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志的子女 向守志讲述长征途中的日日夜夜 能走完长征路靠的是坚定的信仰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途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老红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的长征经历也是动人心魄。近日,他向投身“寻访长征路上的老红军”活动并前来看望他的“旗帜哥”邵建波讲述了长征路上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最终能走完长征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这是因为坚定的信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回想起长征途中的日日夜夜,向守志说长征使他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人。交汇点记者 黄勇
母亲做的鞋袜伴他爬雪山
一个多月前,听闻“寻访长征路上的老红军”活动,向守志脱口而出:“好!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学会长征精神。”不过,由于身体原因,直到前几天,“旗帜哥”邵建波才在南京军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见到了精神矍铄、病体初愈的老红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
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入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三过雪山草地,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纵横沙场,南北征战,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南京军区原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开国将军、一代名将……今年已99岁的向守志就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一部越过时间长轴、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的浴血史诗。
但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老将军,给人的感觉却仿佛邻家的长者,微笑和蔼,让人倍感亲切。一个细节是,向老坐下时腰背挺直,依旧保留着一名军人的良好坐姿。
即使经过了整整80年的漫长岁月,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思路依然非常清晰。“我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鞋袜过雪山草地的。”向守志回忆,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打到了宣汉县境。刚读了三年私塾的他对革命充满了向往。1934年6月,不满17岁的向守志参加了工农红军第9军。在他当红军的头一天,他的母亲一夜没睡,赶做了一双粗布袜套,打了一双草鞋。但向守志一直舍不得穿,直到爬雪山、过草地时才用上。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夹金山。因为缺氧,很多人全身没有劲,挪动一步都十分困难。“我们大多数红军战士都穿着单衣,出了汗,衣服立刻就被冻上,冻得硬邦邦的,走起路来哗哗作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突然倒在雪地里,永远起不来了。他们倒下的地方,不一会儿就隆起了一个个新的“雪堆”。
一根竹棍救了多位战友的命
长征中,向守志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他回忆说:“收容队成员不仅自己要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是长征中走得最辛苦的队伍之一。”
雪山上救人只要有力气就行,而草地中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尽头,一脚踩下去,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沼泽。“草地中的天气关非常难过。白天还是烈日当空,晒得人皮焦肉灼,夜间往往狂风大作,时而卷来冰雹,冻得人嘴唇发紫。”回忆起这一幕,向守志仍心有余悸。
无情的沼泽吞噬了一个又一个战友。有一次前面不远处传来“救命”的喊声,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向守志突然来了个百米冲刺,全然不顾自己陷下去的危险,冲到前面。他看见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战友在泥潭中痛苦地挣扎。向守志用脚试探出一块较硬的草地,然后探出身子,把右手上的那支“救命竹棍”伸向了那位战友。1厘米、2厘米、3厘米……半个小时之后,向守志终于把这位战友给救了上来。
三过草地,向守志共救了十几位战友。向老说:“这支竹棍不但能救自己,还能救战友,可了不得啊!”
走出草地那天,向守志吃得最痛快的一顿饭是“锅盔”。这是当地的一种面饼,烙得特别大。“这种饼足有四五斤重,厚厚的。大家拿起饼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么香喷喷,仿佛是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经过千难万险,终在会宁会师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向守志第一次看到了毛泽东。他回忆:“小金川岸边,全体官兵穿戴整齐,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我们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
“中央红军的队伍走近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中央红军队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风凛凛,兵强马壮。他们由于长途跋涉和艰苦转战,衣衫破旧,服装不一,有的穿的还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灰军装,只是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徽,不少人还拄着树枝当拐杖。队伍里有几顶红军的八角帽,比红四方面军的军帽要小得多。武器装备与我们红四方面军也相差悬殊。”向守志回忆。
向守志说:“过去,我们在部队基层,虽然知道中央红军和朱、毛的美名,但从没有亲眼见过他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他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微笑,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经过千难万险的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会师那天,向守志热泪盈眶。“朱总司令等总部首长带领我们入城时,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
红军军旗上签下名字
提醒自己铭记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回想起长征途中的日日夜夜,向守志说长征使他懂得了什么叫战争,什么叫真正的军人。“为什么我们最终能走完长征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这是因为坚定的信仰。”老人说,没有信仰,红军将士何以能一次次超越人类生存的极限?在长征途中,大家上下同欲,生死与共,团结友爱,非常有凝聚力。
“过去我们走长征路,是在战争年代走的,非常艰苦。现在重走长征路,大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有了国家,吃住行都有保障了,而且没有战争。”向守志对“旗帜哥”邵建波今年“寻访长征路上的老红军”这一活动大加赞赏。向守志说,“今天条件好了,重走长征路和过去大不一样。但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吃大苦的精神,是应该永远值得保持和发扬的。”
随后,向守志在邵建波带去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热切地询问了旗帜上已经签名的两位战友的身体情况。“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向守志经常告诫后人的一句话。展望军队未来,他意气风发:“作为军人,就要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践行强军目标,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上得去、打得赢!
”憧憬中国前景,他激动地说:“我快100岁了,和大家一样,对党领导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满怀,充满期待!”
链接>>>>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