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懿翻译的绘本 绘本 童年最好的陪伴 亲子共读的媒介和桥梁
在父母和孩子共度的亲子时光里,绘本阅读已经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六一”将至,晶报记者采访了各地绘本创作者与出版者,听他们讲讲有关儿童绘本的那些事儿,并推荐了一些非常值得亲子阅读的优秀绘本。
一位刚刚接触绘本的家长最易产生的疑惑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绘本?芭比娃娃与迪士尼动画的图画书算不算绘本?而读过不少绘本的家长的焦虑则是:中国在过去十年来几乎引进了国外100年以来的精品绘本,那么,面对如此浩瀚的佳作,该怎样做选择?什么样的绘本才是最适合孩子的?跨越时间的老牌经典绘本如何能够被这个时代的孩子理解?这中间的时间距离又该如何消化?另外,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还有,国产绘本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晶报记者访问了绘本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答了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如何做选择,为我们引导孩子阅读绘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疑问1
有图有画的书就是绘本吗?芭比娃娃图画书算不算?
答:绘本应该是“文图相乘”,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
关于绘本的定义,广西师大出版社童书品牌“魔法象”品牌总监柳漾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绘本”是picture book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通译,到了中国大陆,慢慢译为“图画书”,更为准确。“简单来说,就是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而且,在图画书里,可以没有文字,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字书。”
著名儿童幻想文学作家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中这样说道:图画书的界定有时相当宽泛,甚至包括非虚构的知识类图画书、玩具书、歌谣等。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一种叙事语言,并且体现一种艺术追求和目的。
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
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卢芳的说法是:“绘本是综合的艺术,每一句话的节奏和韵律、每个画面的色彩构图、每次翻页的惊喜都会给孩子语言、想象、观察、推理能力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刺激,这才是优秀的绘本,所以家长更应善加利用这些优质的阅读材料。”
我们在书店里经常看到,与绘本摆放在一起的还有芭比娃娃图画书、迪士尼动画书等等,在柳漾看来,这些都算不上绘本,“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电脑制作而成,而是因为这些作品并不符合图画书最重要的‘文图相乘’的特点。当然,图画书的创作可以依赖各种各样的媒材,包括电脑绘制。
”北斗耕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编辑、耕林绘本馆总编敖德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坦言,“文图相乘”是绘本最狭义的定义,他更看重绘本的广泛定义,即,把绘本的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我认为,绘本的定义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我们通过阅读与孩子从小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因为阅读本身就是陪伴,而现在很多人的陪伴不是良性陪伴,不是高质量的陪伴,有些人虽然是跟孩子在一起,但是他可能在玩手机,在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绘本阅读是最好的陪伴。
”
现代意义的绘本诞生于19世纪后叶的欧美,其中,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早期绘本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亚洲,日本目前是绘本的大国,日本的绘本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到70年代崛起。而中国台湾地区的绘本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迅猛发展。
在中国大陆,原创绘本起步较晚,最近十年才慢慢进入读者视野,而2015年,各大出版社都迅速地将绘本列入重点,纷纷推出各种原创绘本,正因为如此,敖德将2015年称为“原创绘本元年”。
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中国的绘本出版人也保持了客观与冷静。柳漾就直言,中国的原创绘本目前还处于摸索时期,创作者和出版社都处在寻找自己风格和方向的阶段,“我始终相信,属于原创的时代还要等待。在我观察看来,创作层面,我们缺少的不是表现形式,而是作品的创意,如何更适合孩子,更具国际的视野,这个极其重要——给孩子的图画书,要有创意,要有童心。
另一个距离在于,我们的土壤,也就是读者,还需要好好培育,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台湾,阅读图画书的氛围远比我们浓厚——创作出来的绘本如果没有人阅读和买单,当然不会有更多人参与创作。
近年来,韩国图画书迅速崛起,有一个特殊的因素便是政府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强势的宣传的力量。
”卢芳对柳漾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说,中国的原创绘本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她指出,“主题上,中国大陆作品更显沉重,大多是童年回忆或名著、民间故事改编,反映孩子当下生活、情感的作品较少;故事的儿童性、趣味性和想象力相对差一些,有待提高;图文关系的张力,画面叙事能力,以及编辑的整合力,都导致绘本的完成度还不够高;绘本作家的风格还略显单一,而国外已经有很多实验性的作品出现。”
疑问2
眼前虽都是经典之作,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本?
答:不要盲从,不要随意听从推荐,要从孩子自己的兴趣出发选书。
在最近10年间,中国的出版机构引进了大量欧美100年来的绘本经典,如今,许多中国家庭都不缺好的精品绘本,不少家庭的绘本藏书量都相当可观。然而,面对实体与网络书店里本本都是经典之作的绘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一本呢?
对于这个问题,卢芳坦言,目前中国的绘本出版非常火热,很多家长会“囤书”,“但根据我们实际推广的经验来看,还是有大量家庭对绘本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广大的县城和农村。十几年前,“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到湖南采风时就曾说过‘如果有一天,当中国的挑夫的孩子都在读绘本时,中国的绘本时代才真正到来。
’”“台湾生态绘本画家第一人”邱承宗先生对于卢芳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北京的孩子纠结于绘本太多的问题,但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连一本绘本都没有。
“所以,不要对这个问题太过纠结,也不要太在意数量的问题,我觉得书是分年龄层的,跟孩子的性向也大有关联,面太广不见得好,要一本一本地来,不要太急,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与人生,他可能18岁就离开你了,因此跟孩子在一起阅读反而是最重要的事。”
柳漾也认为快速引进国外优秀的绘本作品,利弊共存,“好的一面在于,只要你愿意去和孩子一起读书,选择就十分丰富,不像我们小时候连好的读物都没有,不好的一面是,大家还没养成亲子共读的习惯,还没学会如何选书,似乎泥沙俱下,无所适从。”正因为人如此,他的建议就是读,读得多才会选,才能懂得什么是精品,才能获得更多阅读的乐趣,才能形成一股氛围。
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的问题,邱承宗认为必须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比如孩子对音乐有兴趣,你就可以专门找这方面的书给孩子看。”敖德说,不要盲从别人的推荐,“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所以必须从自己孩子的兴趣出发。
据我观察,80%的男孩子都喜欢机械类的绘本,那么,作为家长首先就应该买他感兴趣的书,让他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而阅读的兴趣是会变得越来越宽泛的,一开始是喜欢车类的,慢慢的,孩子就会喜欢恐龙类、昆虫类、科技类,等等。
80%的女孩子一开始是喜欢公主类的,接下来,她可能对人文类、科学类、哲学类的产生兴趣,阅读会越来越多元化。所以,阅读绘本一定要从兴趣入手,不要因为别人推荐什么你就去读什么,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虽然很畅销,但其实很多孩子并不喜欢,因为没有共鸣。
耕林文化最近推出的《呀,屁股》,很多孩子都喜欢,因为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会经历‘屎尿屁’的阶段,他们对这个会感兴趣,你把这类题材的书丢给他,他就会觉得,呀,阅读是这么美好的事。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综合的全面的营养。”
疑问3
照着字念绘本是好的阅读方法吗?
答:故事是孩子最关心的事,不要试图过多地讲解。
让许多家长最为困惑的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除了按照绘本上的字给孩子读书之外,似乎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阅读方法。也有不少人怀疑,这种方法可能太low了。知名动漫形象“阿狸”的原创作者、著名绘本作家HANS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是:“其实阅读绘本很简单,就是拿着书给孩子读让他听就可以了,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故事。
”“成人更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而孩子的观察力和联想力比成人更敏锐,所以我想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也要多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画面中的细节,然后由他们自己去发挥无尽的想象。
”邱承宗也是这个态度,他甚至说:“其实连讲都不用讲,请把书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看,孩子在看和念之间会产生疑问,这时候他就会回头问你,家长只需要充当解答问题的角色。”
邱承宗曾两次入选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插画展,还被台湾《讲义》杂志评选为2014年第十一届年度作家中的“最佳插画作家”。他一再强调,念书绝对是要靠自己喜欢,家长给再大的压力都没有用,如果孩子对美术有兴趣,你只要一本一本地给他书就好了,他自己看完书就会有新的要求。
我一直觉得,不要逼孩子,家长只要站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活得快乐一点,开朗一点,不要让孩子成为只会念书的书呆子。对于自己的作品《你睡着了吗?》、《我们的森林》、《啊!
蜻蜓》等名作,他的态度依然是,让孩子自己看,如果还有疑问,就请带着孩子上山里去接触各种动物与昆虫,“家长学会成为能回答问题的家长,如果孩子问你问题你答不出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问你了。”
敖德希望通过晶报记者告诉更多的家长朋友:不要试图过多地讲解绘本,“孩子听故事的同时,他想得到的东西,其实比你认为的他应该吸收的还要多,不要过多地给孩子灌输书里讲的东西,其实你讲的未必是孩子感兴趣的,容易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在故事里。”有不少家长担心的是,绘本有那么精彩的图,可能孩子不懂得欣赏,对此,敖德笑言,大人只关注文字,但其实孩子都在关注图,“尤其对未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字对他们来说也是图,如今很多大人已经丧失了读图的能力,但我们不能让孩子也丧失这个能力。
我们家长在买绘本的时候,要买不同艺术风格的书给孩子,慢慢地滋养孩子,让孩子活在艺术的氛围当中。当你家里有几千本绘本的时候,其实这就相当于家里有个小小的‘纸上美术馆’。
这样,孩子的艺术修养就慢慢地生长了。”在敖德看来,阅读图画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其实是艺术的教育,因为知识以及科学是我们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学到的,但是艺术不是,它甚至与年龄是逆向的,“所以我说,读图画书的副产品,是艺术的教育,也就是美育。
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一点,把图画书当药用,当获取知识的载体,这是有问题的。所以,尽量要把多元化多种艺术门类的图画书给孩子做选择。”
卢芳与敖德的观点类似,她直言家长的读图能力其实不如孩子。至于阅读方法,她表示,很难说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好”的阅读方法,“比如绘本共读这件事,在欧美国家非常强调故事讲读人的‘互动’,就是说家长会在读故事时适当地加入很多声音的表演、画面的描述、情节的猜测,也会在读书过程中跟随孩子的兴趣有一些提示和提问;但日本绘本共读的传统则不提倡太过表演性、太过夸张地讲读,也不赞成打断孩子享受故事的提问”。
在她看来,绘本首先是一个亲子共读的媒介和桥梁,无论是通过声音,还是肌肤接触,目的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同一个时空里互动,享受书里的语言、画面里的细节,以及翻页的乐趣。
不管是夸张的,还是克制的讲读方法,原则都是要让孩子和你一起享受这段阅读时光。卢芳还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蒲蒲兰近期将出版的《7分钟共读改变一生》,其中有很多具体的讲读方法建议,可供读者参考。
疑问4
阅读经典绘本,孩子会有时间上的障碍吗?
答:经典之作都是超越时空的。
阅读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绘本会有时间上的障碍吗?卢芳表示,优秀的绘本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得以代代相传,就如同在文学、诗歌、绘画、电影等其它艺术领域一样,每个艺术领域都有超越时代、空间,甚至种族、民族的优秀作品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比如《彼得兔的故事》,经过百年,仍是世界各国孩子喜爱的故事,一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兔子的冒险永远会吸引孩子读下去;还有很多经典的绘本,比如《爱花的牛》、《小房子》,虽然创作之初都带有当时的时代烙印,如“二战”的反战情绪,美国高速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但这些都被作品中对每个人个性的尊重,对一年四季生命变化的颂扬等更深刻的主题、更普世的价值观升华了,所以并不妨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儿童进入作品的世界。
而这也恰恰是经典绘本作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柳漾对卢芳的观点非常认同,他表示,很多经典的图画书就像音乐,没有国界,世界上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在懵懂的年纪,他们需要的就是陪伴与玩耍,需要的就是透过阅读认识这个世界,读过彼得兔和大象巴巴的孩子一样从中获得无比欢愉。“跨越历史而来的经典之作,正是经历几代人阅读而来的,没有道理不去阅读啊!”
晶报记者 尹维颖
他们提供观点——
敖德 北斗耕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编辑、耕林绘本馆总编
卢芳 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柳漾 广西师大出版社童书品牌“魔法象”品牌总监
HANS 知名动漫形象“阿狸”的原创作者,著名绘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