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徐小艳与谷春立什么关系?徐小艳简历照片后台背景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金胡新村的前身是胡家庙村,原来隶属于千山区,大约2010年左右,由于鞍山市区划调整,金胡新村被划入高新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洪义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金

金胡新村的前身是胡家庙村,原来隶属于千山区,大约2010年左右,由于鞍山市区划调整,金胡新村被划入高新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洪义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金胡新村原来非常穷,年人均收入只有700元左右,在鞍山市千山区百余个村里,经济综合实力排行倒数。因这里穷人多、光棍多、小偷多,被称为"三多村"。

改变始于2003年。村里将一部分荒山租赁出去,拿到了500万元专款专用的矿山租赁费,开始摆脱贫困。

2004年12月5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和贵州衡业集团共同投资18亿元兴建了鞍千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千矿业")。这家公司就落户在金胡新村,可以说是金胡新村致富节奏加快的关键。

此后,金胡新村"借力"鞍千矿业的优势,一跃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新兴行政村。

公开资料显示,仅2005年,村级纯收入就高达16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500元,彻底甩掉了"三多村"的帽子。

鞍千矿业的落户,势必要占用金胡新村的土地,一场拆迁拉锯战从此开始。

樊洪义向澎湃新闻透露,鞍千矿业一期动迁项目于2005年启动。鞍千矿业与金胡新村先后签订了《许东沟山场承包协议书》《新兴联村与鞍千矿业有限公司土地租赁协议书》《鞍千矿业给予金胡新村每年300万补偿协议书》,鞍千矿业一期动迁一共占用金胡新村土地450万平方米。

2007年年底,一期动迁结束,鞍千矿业拟进行矿山二期扩建。此时,金胡新村召开了一次村民代表会议,意在解除上述三份协议,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鞍千矿业重新签订协议。这次新达成了四份协议,其中一份《道路协议书》规定,鞍千矿业每年需向金胡新村支付260万元租赁费,才有权使用金胡新村所有公路。

另一份重要的《土地租赁协议书》规定,鞍千矿业向金胡新村一次性支付土地承包费2600万元,承包36.85万平方米的土地50年。

不过,鞍千矿业二期扩建项目开展得并不顺利,拆迁过程中引发了村民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矛盾。

金胡新村部分村民觉得,这次拆迁是"未征先占",即未经土地征收程序改变土地权属就违法占用农用地。樊洪义对此也予以承认。

事实上,直到2012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才下发了一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老区铁矿山改扩建规划项目核准的批复》,其中写有:"鞍千矿业二期扩建项目:露天开采,原矿开采规模由1040万吨/年提高到1200万吨/年,新增1600万吨/年。"

也是在这份批复里,国家发改委要求:"请你公司根据本核准文件,办理土地征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等相关手续。"

至今,关于金胡新村的拆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今年5月,金胡新村村民许某等又将鞍山市政府告上法庭,称在2006年年底时,鞍山市政府曾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矿山征地的协议书。2012年10月双方又签订了《矿山二期征地补充协议书》。此后鞍山市对金胡新村的拆迁行为都是以此为依据,而村民认为这两份协议书应属无效。

目前,案件未有更新进展。

2006年时的鞍山市长就是谷春立,而金胡新村的拆迁问题也只是一个缩影。

或许现状并不如谷春立在告别鞍山之际时说的那样"满怀振兴鞍山的工作激情,满怀对鞍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鞍山发生了可喜变化"。

比起谷春立落马的消息,不少鞍山市民更关心的问题是,那些谷春立主政时留下来的烂摊子,谁来收拾?

"慕马案"后受重用,"谷头儿"终成"谷大扒"

谷春立之所以在鞍山掀起狂飙突进式的"拆迁式"改造,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取得的政绩,也是靠搞拆迁捞取的。

谷春立是地地道道的辽宁人。1978年,他进入东北工学院沈阳分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在沈阳化工设备总厂工作多年。

在上调进入沈阳市政府之前,谷春立一直在辽宁省计委、沈阳经贸委等部门任职。

2001年,轰动全国的"慕马案"事发,沈阳官场发生大地震,涉案人员百余人。有人认为,"慕马案"的爆发,让谷春立沾到了一点便宜。不过两名与谷春立打过交道的辽宁政法系统工作的官员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谷春立是个人群中"容易冒头的人",认为其"很有魄力,也有一定能力"。

2002年,谷春立担任沈阳市市长助理、铁西区委书记、代区长,同时还任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很快,他的职位就发生了变化,从沈阳铁西区代区长成为区长,且不再担任沈阳市市长助理一职,而是跻身沈阳市委常委。

时至今日,谷春立都是让沈阳老铁西区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区长。

和在鞍山留下"谷大扒"的骂名不同,谷春立主导的铁西区拆迁算是誉多毁少。甚至在一开始,他还有个听着挺亲切的绰号,人称"谷头儿"。

谷春立的辉煌离不开那场"铁西世纪大搬迁"。

沈阳市铁西区一度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被称为"中国的鲁尔"。多年以前曾广泛流传过一句话:"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

然而,在经济体制转型的阵痛期里,当老东北重工业基地遭遇衰败的时候,铁西区也经历了一段茫然和痛苦。2004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曾播出过一部片子,片名是《2004中国经验》。节目记录了2002年已经一潭死水的铁西区。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沈阳拖拉机厂,因企业严重亏损,外债高达近十亿元,宣布破产。

"救活铁西"的第一个动作是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将铁西区老工业基地与张士开发区合在一起,进行合署办公。而就在第二天,谷春立主持召开了他任铁西区长后的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铁西区的唯一出路就是搬迁。

2002年夏天,王倩(化名)从大学毕业,进入沈阳一家媒体工作。她初期的采访几乎都是记录铁西的这次搬迁。谷春立上任不满一个月,便决定将铁西区内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企业都搬迁到张士开发区。

王倩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铁西区相继有130多家大中型企业迁出。腾出的大片空地,后来都成为了投资的黄金地段。奄奄一息的铁西区很快完成战略调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集住宅、贸易、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城区。铁西的改造模式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地官员前来考察学习。

谷春立行事大胆、遇到阻挠强硬解决的做派,在这场世纪搬迁中,得到体现。

虽然也留下了一些拆迁后遗症,但从表面上看,铁西区的改造给谷春立的履历簿"添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