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西藏跳神面具艺术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跳神,藏语称之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演员都要穿起神衣,戴上假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按照密宗教义,表演各种动作,以期达到敬神和为众生消灾驱邪的双重目的.西藏跳神不是一般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拔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初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人是不能看的;有的跳神活动(如时轮经院的铜面具跳神)寺内的普通喇嘛都不允许观看.跳神面具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含义.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着密宗中不同的

跳神,藏语称之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演员都要穿起神衣,戴上假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按照密宗教义,表演各种动作,以期达到敬神和为众生消灾驱邪的双重目的。

西藏跳神不是一般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拔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初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人是不能看的;有的跳神活动(如时轮经院的铜面具跳神)寺内的普通喇嘛都不允许观看。

跳神面具本身带有严肃的宗教含义。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着密宗中不同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等。每年不同季节的法会,有不同的跳神内容,因此,出现的面具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教派的跳神面具也不一样。这就是跳神面具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

参加跳神表演的演员,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喇嘛,表演时,演员要怀抱虔诚的心去做各种代表神暗示给人的动作。此时此刻他就是神的化身,观看跳神的喇嘛视其为神的附体或神的替身。所以在跳神会上,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带有强烈的、特殊的宗教感情,意在驱逐不净,绝非轻松的娱乐。

在较大的寺庙内设有专门的跳神院,跳神院内的喇嘛,除学习佛教经典和戒律外,还要专门练习跳神舞步和唱腔。唱腔和舞步都是按照密宗教义设计的,程式非常严格,一招一势都表达一定的含义,演员不能随便表演,绝不允许演员临场发挥,否则便被视为亵渎神灵,要受到教规的惩罚。

日喀则夏鲁寺面具(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西藏藏传佛教跳神的目的主要是显示佛法的威力。跳神时出场的法王和马首金钢等护法神,皆呈愤怒狰狞之态,做出各种降妖的舞姿,表示以武力消除佛教徒们修习正法时的种种不正确方式,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外道。魔有内外之别,鬼怪、行为不善者,可视为外魔;心存不轨、凡心未净、体内生病,可视为内魔。

护法神对内外魔均有震慑作用。跳神面具那恐怖的外形,给人心灵以震动,给品行不端者以警告,给体内生病者以刺激,同时唤起相关的愤怒,以战胜疾病。佛教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净化人的心灵为终极目的,降魔除妖,摧毁敌人,只能理解为理念的、人格的,不必有其实体。

西藏的跳神活动和羌姆面具始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公元8世纪中,印度莲花生和寂护大师来西藏传播佛教并建造桑耶寺的时候,举行过跳神活动,并在寺内悬挂面具,此后,西藏历代密宗教跳神活动中和寺庙内雕塑作品中,都有面具出现。

羌姆面具大多数为立体的雕塑造型,平面者极少,品种有皮、木、铜、泥、漆布等,其中泥和漆布面具最为普及。这些面具和神衣,平时陈放在跳神院。面具除了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圣人外,主要是表现各类护法神。护法神中有一小部分为善静形,绝大多数形象面目狰狞,表演者头戴牛头马面面具,青面獠牙,表情严厉,手执骨制的法器,腰挂骨制串珠,或身绕"毒蛇"模型,表示对妖魔的镇压。

因欲界的魔怪各式各样,所以制伏魔怪的护法神也各式各样。根据《噶当书》中所载,跳神共有360种,其形象之多可想而知。护法神数目也不下30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