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有声 做一名有责任有使命的代表——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德明
张德明时常利用下乡义诊的机会,一边为老百姓诊疗,一边做基层调研。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菲菲 摄
1日,是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出发到成都,与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代表汇合的日子,但他却没有急着出发到成都,当天早上7点40分左右,他准时出现在了医院病房门前。
查房、手术、讨论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安排分管科室的年度工作、签发重要办公文件、布置近期各部门的医疗管理工作……当他忙完这一切,已经接近下午2点。
此时,张德明才匆匆赶回家,简单收拾了行李,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途。为了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张德明最近常常加班到深夜,并利用周末和休息的空档安排手术。
从不放松
努力提升履职能力
“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之日起,我的心里就满是担忧,压力来源于使命千钧,担心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张德明坦言,即便当下任期即将结束,他依然未觉轻松,反而更觉责任重大。
身为医院的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张德明的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不能在代表履职中缺位。如何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两重身份?过去几年里,张德明总是步履匆忙。因为,他总是把工作时间以分为单位来安排,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履职。
为了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张德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每年全国人代会提交的建议不低于3件,且每年4月底前确定建议选题,5月至10月完成课题调研,10月至12月完成建议初稿起草,春节大假审修订稿、熟悉准备。
过去四年里,张德明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和了解代表的基本知识、工作职责;积极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培训,列席有关会议;参加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两高院组织的会议活动,省人大常委会的相关会议、活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和培训学习……
在建议提交方面,张德明也属于“多产户”,前四次全国人代会期间,他共提交了32条建议,有15条被采纳,涉及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体系建设等方面。其中,“关于建立城乡医疗集团,快速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建议”,被命名为医联体在全国推行;“关于推行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的建议”,目前正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关于尽快增加儿科医疗资源,缓解儿童看病难上难的建议”,为破解儿科医生荒,助了一臂之力;“关于加强产科医疗服务体系应对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建议”,也被国家卫计委和国家发改委采纳,并列入了“十三五”规划。
面对这些年来的履职成绩,张德明说:“只有把使命当作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代表的履职才会有动力,才不会枯竭、不会缺位,才能让我们甘愿为之奋斗和付出,不折不扣地完成履职任务。”
用心坚守
将责任扛在肩上
这些年来,张德明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履职和所提交的建议能够切中要害、获得采纳呢?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基层患者,因此,我知道老百姓最急需什么、最关注什么、最期盼什么。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于是,民生成为我履职的出发点。”张德明说,人大履职的关键要靠积累。
为此,他专门设了3个工具箱,分别是数据类、文字类、金牌类。四年下来,在这3个工具箱中,数据类就积累了16个领域119组国家统计数据,且每三年更新一次,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用;文字类建立了23类热点民生文件夹,包含问题现状、对策建议,其中也包括了他的人大调研建议;金牌类则收集了大专家、大领导、大代表的各种观点。
也正是因为这3个工具箱,才让张德明的建议和审议发言说得有理有据,直指问题核心。
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调研做深做细,提出的建议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作为一名医生,广大患者就是张德明最好的调研对象。在他的身上,随时都揣着一个小本子,只要遇到与调研内容相关的患者或者家属,张德明总会拿出小本子,问问他们的实际情况,并记录下来。不光是听,张德明还常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街串巷,进村庄、访居民,倾听大家的心声,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每一次调研后,张德明都会及时收集整理调研资料,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2014年到2016年间,他一共写了6本调研笔记本,并且有一个专门的工作硬盘用于记录自己的履职经历。
而此次进京参会,张德明的行囊中最宝贵的就是那十余份精心准备的建议,从支持雅安建设中国大熊猫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到加强基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再到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失能养老的建议,每一项都是他深入调研的成果、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过去五年的代表生涯,在张德明看来,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虽然我们可能牺牲了休息时间,可能怠慢了亲情,甚至可能遇到不顺或者感到艰辛,但我们换来了或多或少的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选民的支持和心里难得的喜悦,再苦再累也要用心坚守。”张德明说,未来,他还将继续坚守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