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涯和陈庚 傅涯:陈赓背后的女人 两人一见钟情一别3年(图)
2010年1月4日,陈赓大将夫人傅涯因病逝世,享年92岁。傅涯,作为陈赓的妻子,与陈赓相濡以沫数十载,历经磨难。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她含辛茹苦将他们抚养成人,培养成国家栋梁。
陈赓生前,傅涯充当贤内助的角色。陈赓去世,傅涯肩负起保护陈赓日记,还原历史的责任。作为陈赓身后的女人,傅涯的形象甚少见诸媒体,这与她生前的低调不无关系。在她去世后,笔者走近了她的后人,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位完整的、高贵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含辛茹苦撑起半边天
傅涯去世两周后,笔者来到了傅涯生前居住的灵境胡同41号院,采访了其子陈知建。
陈知建的书桌上摆着一副刚刚写完的书法作品,陈知建说是写给弟弟的。我称赞其作品,他谦虚地说,写得不好,都是母亲当年打出来的。“母亲看着我写字,写得不认真就打我。
”对于孩子的管教,傅涯一向是严厉的。由于陈赓工作繁忙,不能时常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但他把对孩子的培养理念传授给傅涯,而后再由傅涯将其灌输给孩子。可以说,对孩子的教育,是由傅涯一肩擎起的。
“母亲当年多才多艺,有一次,父母二人一同表演,母亲吹箫,父亲吟唱满江红。父亲当年唱歌不好听,还跑调,结果这满江红唱得一点调子都没有,但母亲还是特别投入地伴奏,在母亲眼中,父亲的一切都是好的,而这种调子,也只有她能够欣赏。
”
傅涯的工作观念很强,即使婚后傅涯也不喜欢活在丈夫的光环下,每天坚持上班。
恩爱夫妻携手二十余载
傅涯和陈赓初识于1940年5月。
当时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在山西武乡县蟠龙镇演出。总校训练队长王智涛有意安排傅涯和剧社的两个女伴跟着去取道具,在王家见到了养伤路过此地的陈赓旅长。姑娘们早就听说过陈赓的许多传奇故事,就围上来让他讲战斗故事。
当时陈赓一眼就看中傅涯。
不久,下部队演出,二人单独见面了。但由于傅涯此前曾有过一个“男朋友”,她自觉还没有处理好这段关系,于是并没有同意陈赓当时提出的做他女朋友的请求。
这一别就是3年,期间两人虽有通信往来,但由于战事也未能再叙前缘。直到3年后,1943年2月,陈赓向傅涯再次表白个人的心迹,并告诉傅涯自己会尊重她的革命事业心,不会妨碍她对前途进取的努力,也不会把她调到他的身边做秘书,最重要的是,陈赓郑重告诉傅涯,自己会爱她到永远。
陈赓就是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爱情专一而又乐观豁达的人,他尊重女性,耐心等待别人的选择,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不多久,陈赓和傅涯喜结良缘,婚后第3天,傅涯便随陈赓回到太岳军区工作。
在那里,陈赓给傅涯看他的日记。而在陈赓去世后,也正是傅涯肩负起了保护陈赓日记的责任。
战争年代分多聚少,分别时傅涯总要送给陈赓一个本子,以便他续写日记。
她非常珍惜陈赓用过的日记本,用灰粗布糊了包皮。千里行军,跋山涉水,她始终珍藏在自己身旁。每到驻地,她都要先把日记本拿出来检查一下,在太阳光下晒晒,在老乡热炕上烤烤。
傅涯是把陈赓日记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看待的,陈赓在世时如此,西去后,她更是细心整理,无微不至。
1961年陈赓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傅涯和陈赓共有4个子女,最大的只有16岁,最小的不到6岁。傅涯顽强地把子女们培育成材。她牢记当年陈赓的嘱托:“孩子们太小,他们不了解他们的爸爸,你要多和他们讲讲我们是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这也是傅涯着手积累和收集整理陈赓日记和资料的初衷。
在傅涯眼中,这些日记和资料是她和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而有外界评价傅涯时,就称对陈赓日记的保护是傅涯一生最大的贡献。
心系两岸晚年发挥余热
傅涯兄弟姐妹10人,有6人生活在台湾。
女儿陈知进说,母亲曾多次萌发去台湾探望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成行。
1980年,傅涯收到了来自台湾妹妹的来信,而直到1992年傅涯才在妹妹余立的陪同下第一次踏上了宝岛台湾。两岸暌违30多年的亲人终于见面了。陈知进说,那次母亲回到北京后给孩子们讲在台湾的生活,从母亲的描述中,他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傅涯对台湾的感情很特殊,除因亲人被分隔海峡两岸外,还因她是黄埔一期生陈赓的夫人。
1949年,国民党退败台湾,两岸至此各分天涯,但在历经磨难后,两岸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两党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争斗后再次达成了新的统一战线。
大陆方面,开始逐批释放国民党战犯,表达善意。而陈赓由于其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备受两岸关注。在国民党战犯关押期间,他就多次宴请被关押的黄埔同学,而在国家首次特赦释放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后,他还偕傅涯一起会见了这些当年在战场上血拼的敌人。
在笔者拿到的一张照片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傅涯年轻时的容颜,而与她站在一起的则有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周振强等一批曾经与陈赓等共产党人在战场上刀兵相见的国民党将领。
沧海桑田,恍如隔世。在国共两党或争斗或合作的历史长河中,傅涯无疑留下了一笔,虽然这一笔不是浓墨重彩,但却也让人铭记。
1990年5月,陈赓大将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打破了台湾的“不接触、不来往、不谈判”的三不政策,秘密来到北京。
在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上,邓文仪早到一步,见傅涯未到,便迟迟不肯入座,执意要等傅涯这位老同学的夫人。
邓文仪一直站在座位前,直到傅涯进门入座。
有参与当年接待工作的黄埔同学会工作人员向笔者回忆说,那天晚宴气氛非常融洽,几位耄耋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国共两党的黄埔同学,曾经的厮杀争斗在那一刻都化为了对昔日同窗情感的追忆和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殷殷期盼。
晚年,傅涯还经常抱病参加接待台湾黄埔同学的工作,皆取得了很好效果。
陈知建告诉笔者,傅涯对台湾的感情是很深的。2009年,台湾“8·8”水灾,傅涯已经卧病在床,但她还特意为台湾捐款。
“征求老太太的意见,那时候她身体已经很虚弱,无法开口说话。孙女就在小黑板上写下1000元、2000元的数字,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只是看着却没有表示,直到小孙女伸出一个巴掌,老太太才点头示意,嘴微微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