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新增8位两院院士】湖北籍两院院士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继发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0名,中科院新增选院士61名,武汉地区共有8名新当选院士.其

昨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继发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0名,中科院新增选院士61名,武汉地区共有8名新当选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

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德群和丁烈云、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余少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毛新平;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武汉大学的夏军、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孝平、空军预警学院的王永良、中国地质大学的郝芳。

    武汉大学这次增加一名院士后,院士总数为17人(含1名两院院士),依然为武汉地区拥有最多院士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昨日一下子新晋3位院士,不仅使该校在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也使该校院士人数增至14人。中国地质大学这次新增1名院士后,该校院士总数跃升至11名,位列武汉高校第三名。

    截至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总人数已达71人,高居中部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智力之都。(记者杨佳峰)

    李德群

    年龄:69岁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注塑人生离不开10年农村生活

    语录: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但结果你会发现这不是地狱。

    影响:目前国内已有600多家单位应用李德群的注塑技术,覆盖家电、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李德群团队还与海尔公司共建模拟中心,包括海尔武汉工厂的应用,持续支撑了海尔家电产品的自主创新,引领了国内先进注射成形的发展方向。

    “李院士!”“不,还是叫我李老师吧。”昨日,69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李德群教授得知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婉拒了同事和朋友“李院士”的称呼,坚持让大家和过去一样喊“李老师”。

    “10年农场和工厂生活,自己从精神到体力、智力都得到了很好改造。”对于今日的成就,李德群认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10年功不可没。1968年,李德群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正赶上上山下乡,被分配到宁夏灵武农场当农工,后来随爱人一起在潜江机械厂工作,1978年,离别武汉15年的李德群,拿着华中工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百感交集。

“进入华工后,我才有可能真正开始学术研究。”

    当时他的导师肖景容教授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需要,为李德群确定了塑料注射成形模拟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开始找准方向十分重要。”李德群认为,正是导师的高瞻远瞩和循循善诱,让自己走上了研究的快车道。他从此步入了塑料注射成形模拟和模具CAD/CAE/CAM的科研之路。

    我国塑料注射机保有量达100万台,传统技术普遍陈旧,无法实现能量按需供给与精确控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李德群认为,对于如此量大面广的行业,一旦做出技术创新,其产生的价值将不可限量。

    从表面模型的提出,到模拟软件的开发,再到智能装备的制造,李德群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工艺到装备的全过程,为我国塑料成形加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记者杨佳峰 摄影/记者李子云)

    余少华

    年龄:52岁

    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语录: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做两件事很难。第一是提出一种创新的想法,让很多人去实践。第二是做出一种产品,让全世界都采用。

    影响:余少华博士为中国贡献了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一人申请20件发明专利

    作为武汉邮科院总工程师, 余少华长期工作在IP互联网、城域网和光通信科研和产业化一线,创建互联网研发队伍,搭建开发平台,他在科技一线将一批热爱祖国、技术过硬的数据网人才团结在一起,不断培养年青科研骨干,先后培养了二十多名硕士生、十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他负责承担并主持了国家863通信主题、发改委产业化、信息产业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重大标准专项等十多项国家科研课题,长年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多次攻克技术难关,填补国家空白,为国争光。

他思维敏捷,作风过硬,全局观念强,技术攻关能很快抓住要害。作为唯一完成人他独立申请20件发明专利,其中1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发明专利已获授权,另外4件美国发明专利的初审已获通过。

    (记者杨佳峰整合)

    毛新平

    年龄:50岁

    单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做钢铁科技“领头雁”

    语录:钢铁生产对低成本高性能工艺的探索永无止境。

    影响: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使我国成为全球拥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最多、产能最大的国家,在国际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领域。

    今年50岁的毛新平出生于湖北鄂州市,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曾任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大型冶金工程项目设计、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开发,取得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24年来,毛新平以薄板坯连铸连轧作为研究方向,孜孜不倦地攻克难关和探索创新,使我国在钢铁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相关领域“后来居上”。而他的科研经历,也见证了我国钢铁科技创新的崛起和辉煌。

    钢板向薄,科研向深。经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毛新平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攻克热轧薄钢板、高品质特殊钢等工艺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薄规格热轧钢板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后又研制出可批量生产的钛微合金化系列高强钢和超高强钢,且合金化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四分之一。

“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钢材性能,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毛新平介绍,薄板坯连铸连轧制造的钢材,性能堪比价格高昂的冷轧钢,平均每吨成本却降低约80元,能耗减少60%左右。(记者杨佳峰整合)

    丁烈云

    年龄:59岁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提出地铁建设系统安全理论

    语录: 无论在哪里,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影响:其研究成果,包括武汉地铁在内的我国多个地铁建设工程中成功应用,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土木建筑工程,为提升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59岁的丁烈云是个老武汉,1982年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毕业,1987年武汉工学院硕士,2002年同济大学博士,先后任职于湖北城建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去年回到华中科技大学。

    丁烈云教授长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风险管理研究,重点解决地铁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预警与控制问题。提出地铁建设工程系统安全的“能量-耦合”理论,揭示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规律、施工安全风险时空演化规律。

建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地铁建设工程重大风险源自动识别技术、安全风险时空耦合预警技术、有害能量动态隔离控制技术,实现工程安全的物理、事理和人理一体化。其研究成果在我国多个地铁建设工程中成功应用,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土木建筑工程,为提升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烈云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1项国家标准,出版2部著作和1部国家精品教材,发表论文百余篇。

    (记者杨佳峰整合)

    科学精神带来的荣光

    在昨天召开的中国工程院北京地区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宣读了《中国工程院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其中提道,“每位院士都是普通公民,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有肩负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责任。”

    看了晨报对8位在汉新当选院士的报道,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他们对这种特殊责任的担当。8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但从他们的经历中,你却能找到一种相似的东西——潜心科研,耐得住寂寞。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埋头创新,自强不息,为科学和工程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你可能不太懂他们的研究成果,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武汉的两院院士人数,一直居于全国前列。这些科学塔尖上的人,以他们丰富的学识、前沿的研究,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无上的荣光,也造福着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下,我们的城市可以说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为大武汉的复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

    科学精神,贵在以身作则,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院士,正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我们祝贺他们当选院士,同时也要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让院士的荣光化为一个城市振兴和发展的新动力。

两院院士按籍贯计湖北应是74人,加上三人的外籍院士则为77人。也就是科学院为38+2。工程院为39+1。湖北还有汤用彤、杨献珍、王亚南等社科学部委员,方述诚、陈刚两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吴淦国一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未计入上述名单中。姓名 毕业年份 学校 籍贯 出生地

1、 李四光 1918 英国伯明翰大学 黄冈 黄冈

2、 戴芳澜 1917 康奈尔大学 江陵 江陵

3、 涂 治 1924 清华大学 黄陂 黄陂

4、 汤佩松 1925 清华大学 浠水 浠水

5、 涂长望 1929 沪江大学 汉口 汉口

6、 赵飞克 1930 武汉大学 鄂州 鄂州

7、 王竹溪 1933 清华大学 公安 公安

8、 池际尚 1943 西南联合大学 安陆 安陆

9、 郝诒纯 1943 西南联合大学 咸宁 咸宁

10、朱光亚 1945 西南联合大学 汉阳 汉阳

11、陈庆宣 1941 北京大学 黄陂 黄陂

12、胡聿贤 1946 上海交通大学 武昌 武昌

13、赵其国 1953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武汉

14、石元春 1953 中国农业大学 武昌 武昌

15、宋振骐 1957 中国矿业大学 汉阳 汉阳

16、郭令智 1938 中央大学 安陆 安陆

17、霍裕平 1959 北京大学 鄂州 鄂州

18、熊有伦 1962 西安交通大学 枣阳 枣阳

19、童庆禧 1961 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 武汉 武汉

20、万惠霖 1966 厦门大学 汉阳 汉阳

21、张启发 1976 华中农业大学 公安 公安

22、邓子新 1982 华中农业大学 房县 房县

23、程时杰 1967 西安交通大学 通山 武汉

24、罗俊 1982 华中科技大学 仙桃 仙桃

25、舒德干 1969 北京大学 鄂州 鄂州

26、万卫星 1982 武汉大学 天门 天门

27、南策文 1982 华东理工大学 浠水 浠水

28、彭桓武 1935 清华大学 麻城 吉林长春

29、王承书 1934 燕京大学 武昌 上海

30、任新民 1937 中央大学 谷城 安徽宁国

31、涂光炽 1944 西南联合大学 黄陂 北京

32、李林 1944 广西大学 黄冈 北京

33、张滂 1942 西南联合大学 技江 南京

34、万哲先 1948 清华大学 仙桃 山东淄川

35、刘永坦 195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武汉 南京

36、胡英 1952 华东理工大学 英山 上海

37、胡文瑞 1958 北京大学 武昌 上海

38、8祥复 1963 美国Vanderbilt大学 阳新 重庆

39、戚元靖 1946 延安自然科学院 汉口 汉口

40、王明庥 1955 华中农业大学 枝江 枝江

41、谢鉴衡 1950 武汉大学 洪湖 洪湖

42、黄熙龄 1949 中央大学 钟祥 钟祥

43、李 明 1962 军事工程学院 黄陂 黄陂

44、朱尊权 1941 中央大学 襄阳 襄阳

45、黄宗道 1945 金陵大学 孝感 孝感

46、卢世璧 1956 清华大学 宜昌 宜昌

47、刘业翔 1953 中南大学 武汉 武汉

48、潘垣 1955 华中科技大学 宜昌 宜昌

49、梁骏吾 1955 武汉大学 武汉 武汉

50、胡正寰 1956 北京科技大学 孝感 孝感

51、张高勇 1965 武汉大学 咸宁 咸宁

52、李玶 1947 中央大学 大悟 大悟

53、吴明珠 1953 西南农学院 武汉 武汉

54、熊远著 1959 华中农业大学 竹山 竹山

55、孟兆祯 1956 中国农业大学 武汉 武汉

56、闻立时 1960 莫斯科钢铁学院 浠水 武汉

57、张明高 1962 武汉大学 京山 京山

58、樊明武 1965 华中科技大学 沙市 沙市

59、韩其为 松滋 松滋

60、官春云 1959 湖南农业大学 荆州 荆州

61、龙乐豪 1963 上海交通大学 汉阳 汉阳

62、王家耀 1961 解放军测绘学院 武汉 武汉

63、叶声华 1956 华中科技大学 沙市 沙市

64、李培根 1977 东华大学 汉阳 汉阳

65、陈焕春 1988 德国慕尼黑大学 恩施 恩施

66、朱英国 1963 武汉大学 罗田 罗田

67、姜*** 1975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武汉

68、喻树迅 1979 华中农业大学 麻城 麻城

69、瞿金平 1981 华南理工大学 黄梅 黄梅

70、肖培根 1953 厦门大学 黄陂 上海

71、范维唐 1956 北京科技大学 鄂州 北京

72、李鹤林 1961 西安交通大学 湖北 陕西南郑

73、闻玉梅 1956 复旦大学 浠水 北京

74、范维澄 1965 中国科技大学 鄂州 贵州福泉

75、田长霖 1955 台湾大学 黄陂 汉口

76、黄锷 1960 台湾大学 武汉 武汉

77、姚期智 1967 台湾大学 孝昌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