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年谱 百年“秀峰家塾”—— 郑观应故居
“书房陈设古朴,还摆放着郑观应的著作。
大门的正上方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
卧室内的床架,以今天的眼光看,依旧富于美感。
正厅供奉着神台。香炉里还插着3根香,但屋子已没有了香火的味道。
故居的旧水井,井盖花纹别致。
独特背景造就买办文化 作为中国近代买办文化中的重要人物郑观应,其家族和他的亲朋中,成为买办的人就不少。其叔父郑廷江(秀山)是上海新得洋行买办,亲戚曾寄圃是上海宝顺洋行高级买办。他家和有名望的买办唐廷枢也是姻亲,而与另一买办商人徐润是“两代相交近百年”的世交,为其买办身世做出铺垫,他的著说与观点使之在中国近代史的作为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是以买办身份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国人之一。
郑观应本人经历丰富,而这样人生经历让他更善于思考中国的命运:他提出君主立宪和“商战”,思想矛头直指数千年高度专制的封建皇权;提出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兵战”不如“商战”的观点;他的《盛世危言》等著作唤醒国人,引起朝野震动。
这个看似内敛深邃的“澳门之子”,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 而他的传奇一生,和买办这个称谓相连。如果把视线扩展开,我们会发现,香山的买办文化是中国买办文化的鼻祖,这是由香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临近澳门(或者说是澳门的管辖地),独特的政治背景———被迫签订了开放澳门口岸的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两个条件所决定的。
也催生一批显赫的买办世家,不仅造就了以买办身份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中国人之一“的郑观应,还有”中国近代买办第一人“的唐廷枢等一系列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买办的出现,客观上起到了促使中西方交流的作用。通过交流,促使国人走出国门去了解外部世界,许多人侨居海外,以学习更多先进事物。通商结果,使得香山比其它地区富裕,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包容能力更强,这些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素。
砖木住宅雕刻精湛 郑观应故居位于广东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曾加盖改为住房,面积约204.5平方米。该故居为郑观应于1903年出资为其父郑启华而建。
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墙画。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并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屋内还存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
三乡故居,“秀峰家塾”金字闪现 探访没有对外开放的郑观应故居并非易事,而大门紧闭,更是让人想一探究竟。经过三乡现代化的高楼、厂房,在雍陌村村民的热情指引下,穿过雍陌村一块空地,一所青砖雕木的平房,不起眼地立在几座现代化的楼房之间,坐北朝南,被青色的围墙包围,显得内敛深邃,现代气息的冲击下愈加凸显出它的古朴锐利。
这就是中山人、三乡人引以为傲的郑观应的故居。 推开院门,一个雅致的庭院呈现在眼前,左手便是郑宅,抬头望去,门额上方“秀峰家塾”四个金漆楷书阴字,虽已被风雨磨去光亮,却也泛出圆润的哑光,少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多出几分平易近人。
屋檐下的瑞兽等木雕栩栩如生。 大门的正上方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秀峰为郑观应父亲郑启华的号,三乡镇雍陌村村史办工作人员郑承汉说,虽说宅子称为郑观应故居,但其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留下的印记并不深,郑观应在这栋房子里发生过什么故事,村里的老人们已也无从知晓。
中门如屏风,开合尽显大宅风范 外墙上的灰塑以花草为主,主体部分是象征着富贵的牡丹,维妙维肖;宅子右边外墙上黑底白字书写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左边则是孟浩然《春晓》,轻盈洒脱字体,与两边墙画中花草鸟兽非常般配。
穿过故居大门,眼前还有一扇青黑色的中门,也算是当时地方建筑的一个特色。三乡镇雍陌村书记郑金汉说,这道门很有讲究,平日里左右两边洞开,供人进出,中间则紧紧闭合,作用类似屏风,避免外人一眼窥见神楼,如有贵客造访,则将中门中间部分打开,供贵客直上正厅,显示对贵客的尊敬。
穿过中门左边,便是书房,窗边便是书桌,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样式简洁但做工考究的笔架,上面挂着三支毛笔,砚台摆在右手边,左手边为两本粗线装订本《盛世危言》,翻开来却是白纸一叠,左上脚是一盏煤油灯,灯罩已被熏得漆黑,碧绿色灯体上的花纹,被渗漏出的煤油浸出一道道的黑色印记。
书房中还陈设着两张酸枝躺椅和一张茶几,泛出淡淡哑光,旁边还有一个简易木柜,大概用来存放书籍等物。
正厅牌匾,昭显旧居主人地位 对着书房的便是陈列室,里面陈列着郑观应的生平事迹。陈列室门板下半部分雕刻着莲花、莲蓬,郑观应家族数代为官,这些或许象征着“一路清廉(谐‘莲’)”,上半部分则是镂空木雕,通风透气。
这间房与正厅间的墙壁用隔扇代替,在当时并不多见,隔扇上有木雕长青柱竹和镂空的寿桃图案。 正厅神楼上悬挂“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牌匾,昭显旧居主人昔日的崇耀地位。神楼修建得气势不凡,贴金神楼几乎覆盖了整堵墙,神楼最上面是镂空木雕丹凤朝阳,由于年代已久,金色的油漆暗淡无华,部分木雕露出原木的青灰色,让原本气势凌人的木雕,显得有点黯然。
神楼左右两边分别是喜上眉梢、鹤寿松龄,都是木雕中经常运用的素材,刷上金色油漆后,显得熠熠生辉。
神楼的左右两边的“围边”处理精细,金漆连枝花草缠绕在暗褐色的圆木上。神楼的中央向内凹,由层层镂空木雕过度,中央红色神台原本是供奉神仙的地方,如今空空如也,神台左右下方两只瑞兽因此显得落寞。条案上摆放着祭品,香火瓦器里还插着3根香。大厅两边整齐摆放着数张手扶官帽椅,这里便是郑家款待宾客的地方。
卧室厨房,陈设简单保留完好 靠近天井,抬头便可望见屋脊上的灰塑———双龙戏珠,活灵活现,就连两根胡须都是趾高气扬。正厅左边的房间是主卧,卧室里屋檩下黑白色调墙画,干净素雅,角落里堆着几只陈旧的木箱,福寿床上还摆放了两只青花瓷枕,暗红色的四屉抽梳妆台保存完好,错落有致的什物架增加了实用性,台面上的煤油灯干净通透,洗脸架被重新漆过一次,红得耀眼,洗脸盆则是锈迹斑斑,满目沧桑。
主卧的正对面便是次卧,面积要小许多,一张寿桃连枝福寿床就已占据不小空间,房内空间显得有些局促。
出了次卧右转便是厨房,一条窄窄的走廊将厨房与宅子分开,61岁三乡镇雍陌村村民郑惠明称,这条走廊有多个作用,一是通风,二是防止油烟进入卧室、正厅。
旧闻新知 创下近现代诸多第一 一部《盛世危言》让后人受用终身,郑观应的名气也从小乡村走向世界,殊不知,除了《盛世危言》外,郑观应在中国历史中开了多个先河: 据史料记载,郑观应是我国最早一个向报章投稿的知识分子,1873年,33岁的郑观应写了不少“触景伤时”的作品,在上海《申报》上发表; 他还第一个引进纺织先进技术、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郑观应集资60万两白银,建起一座有轧、纺、织三步兼营的大工厂,机器设备来自美国,工程技术亦由美籍工程师丹科主持,当时的宗旨在于掏洋货、洋布,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历来人手织布局面,他还提议引进美国优良棉籽,对我国棉织业发展贡献重大; 郑观应率先提出中西医“弃短取长,中西合璧”这一精辟见解,少年郑观应多病,为同疾病斗争,他深入钻研医术多年,有较深医学造诣,1890年他著成《中外卫生要旨》一书,预言:“打破中西界限,彼此发明,实于医学大有裨益。
”如今这一预言也应验; 在《盛世危言》这套巨著中,有一篇名为《善举》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西方国有的社会福利事业,后来再版时,为了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郑观应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恤贫》,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有关赈贫济难社会福利的文章,其中的主张,对于今天做好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发扬守望相助的传统精神,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与孙中山交往密切 同怀爱国之情以及对西方世界的共识,1890年前后,孙中山就同闲居于澳门的郑观应有密切交往。那时他俩不但在中西医学方面有共同语言,在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改造中国社会和富强救国的主张等方面志同道合。
对于青年孙中山,郑观应曾热心尽力地给予资助。1894年,他亲自写信给好友盛宣怀介绍刚从澳门到广州行医的孙中山,曰:“孙医士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首先得郑观应的引荐。
在《盛世危言》中,郑还辑录了孙中山的《农功》这篇文章。那时孙中山年仅28岁,而郑比他长24岁,可谓同抱救国救民理想的忘年交。郑观应以爱国为根本,商战为核心,开议会立宪法为精髓的改良主义思想,对孙中山的启迪和影响是很大的。后来,孙中山接受了他的这个主张,成为三民主义内容之一。
家世显赫连续六代入朝为官 郑氏家族,是香山县的书香世家。据1937年由孙科先生题字的《郑雍陌祖房谱》记载,郑氏祖上曾几度有人在朝为官。记者在雍陌村村史办郑氏祖谱上看到,到郑观应的曾祖父始,其家族官运发达,连续六代在朝当官,可谓是家世显赫、官运享通。
郑观应的曾祖父郑国维为例授登士郎、恩荣修职郎,诰赠奉直大夫,覃恩晋赠荣禄大夫。夫人佘代例封孺人,诰赠大宜人,晋赠一品夫人。共有良田140亩,果园10亩,供子孙享用至日寇侵华前夕。
祖父郑鸣岐是荣禄大夫,伯父郑文经是通奉大夫。其父郑文瑞,诰授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郑文瑞娶妻五房,其中夫人陈、刘氏诰赠一品夫人。有儿子九人:思齐、官应、思贤、官桂、庆麟、庆蕃、官寿、庆铿、九如,女儿八人没载入族谱。
郑观应兄弟九人为官为商,先后走出雍陌这个小村落:仅其兄思齐,就为例贡生,江苏候补道,加三级,钦加三品衔,赏戴花翎,覃恩诰授通议大夫,晋封荣禄大夫,钦奖乐善好施,奉旨建坊;而郑官应例贡生,候选分巡道,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署理广西左江道……系列殊荣,无不显现家族显赫。
岁月经纬 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 郑观应出资为其父郑启华修建“秀峰家塾”,后称“郑观应故居”。郑启华去世后房子委托族亲郑福田管理,郑福田三代人居住于此。 2007年 郑观应故居由政府收回。 2008年 中山市政府投资开展了郑观应故居维修布展工程。 2009年 广东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观应故居维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经专家组评定,维修工程质量均为良好等次,通过验收。
郑观应出生于三乡镇雍陌村,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名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侍鹤山人。咸丰八年(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学商。此后二十年左右,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担任买办,又自己经营贸易,投资轮船公司。一部《盛世危言》让他名扬中外,他的一生,乐善好施,并开了多个中国历史先河,为后人所尊敬。
豪宅“掩护”郑宅免遭破坏 讲述者:郑金汉,三乡镇雍陌村书记。 郑宅在当时的雍陌村算不上豪宅,充其量也就是中等人家民居,轻易淹没在一众豪宅中,这也让其躲避了抗战时的枪林炮火。郑金汉说,期雍陌村祠堂众多,抗战时日军驻扎雍陌村,多会住在祠堂中或是大户人家,这些地方多少会遭到一些破坏,而郑观应民居丝毫不起眼,避免了日军的践踏、破坏,因此得以完好保存。
郑金汉还告诉记者,有史料记载郑观应有九兄弟,也有史料记载是八兄弟,这两种说法都算正确,郑金汉翻出雍陌村郑氏祖谱,上面清楚记载着郑观应有九兄弟,但为何有史料称郑观应只有八兄弟呢?原来其兄长思齐“出嗣文经公”,也就是过继给其伯父文经公,所以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南洋木料使得建筑保存完好 讲述者:郑惠明,61岁,三乡镇雍陌村村民。 郑观应故居由其及众兄弟一起出资建造,供其父颐养天年,郑观应在这栋居所中居住的时间甚少,现在这里几乎寻觅不到郑观应当年生活的细节。郑惠明说,郑观应九兄弟为官为商,有的出洋,有的迁徙内陆,相继走出这个小村子,郑观应的父亲去世后,房子无人居住,便委托族亲郑福田管理,其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
2007年,房子被政府收回,后进行了修葺、复原,外墙清洗、屋顶原有的瓦片重铺过,屋檩等木制建筑部分遭白蚁侵蚀,但建筑整体结构并未遭到损坏,这些木材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据说郑宅所用的木料均为南洋进口,金贵耐用,让这座房子在历经百年光阴后得以焕发新颜成为可能。
乐善好施赢得民间尊敬 讲述者:郑承汉,62岁,三乡镇雍陌村村民,村史办工作人员。 从《郑雍陌祖房谱》可知郑观应的祖先郑雍陌由福建莆田迁徙至香山(今中山),后以先祖雍陌之名作为居所的地名,流传到今,换言之现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郑氏族人,均为郑雍陌之后人,也算是族亲,郑观应家族从其曾祖父开始,在当地享有一定名望,乐善好施的性格在民间赢得尊敬。
郑启华先生便是一个典型———1871年参与建澳门镜湖慈善会,成为镜湖医院倡建值理之一;1876年江南旱灾,老人身居濠镜,却“捐资为倡,并谕伊子郑观应等在上海筹捐”;此后各地有灾,郑氏父子都多次赈灾捐献。
由于郑氏一家捐赈有功,李鸿章等奏请将其父子捐赈事迹载入原籍的《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
1881年,获朝廷恩准,在香山家乡竖立郑氏一门“乐善好施”牌坊,这是郑氏家族一页光荣史。今天,在郑家大屋二道门“荣禄第”的通道上,悬挂着一块大型百年木横匾,上书“崇德厚施”四个金漆大字,字迹雄浑有力,是由曾国荃题定的,用以表彰郑家赈灾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