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真迹现今还有留下来的吗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可见他在书法上造诣是多么的高。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离他最近的儿子们都受其影响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后世的书法家们无不临摹王羲之的笔墨,这么一位传奇式的人自然有着很多人们乐道的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沉醉在书法的练习中,所以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有着很不错的书法功底。有一日,晋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在木块上写下祝词,然后让人雕刻。然而刻字的人将木块削了一边又一边,直到削进原来的第三分才见低,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法的雄劲之力,成语“入木三分”也由此而来。
到了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城中的郗鉴有个年方二八并且貌美的女儿。郗鉴就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一个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导交情好,又闻王家弟子众多,各个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王家弟子听闻郗鉴要来选个佳婿,于是都精心准备了一番。郗鉴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处逛了一遍,当他来到东边发现一个正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管家回来告诉郗鉴,因为选婿王府公子都争先恐后地,只有东床的一个公子仿若无事。郗鉴认为,他的女婿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于是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鉴看重的人,“东床快婿”这一成语也就此产生。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从他年幼的时候就是十分喜爱书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专研,终于令他成为后人所仰慕的“书圣”。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真迹还有吗
王羲之距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没有他的真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现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唐代的精摹本历来是被当做真迹看待的。
《兰亭序》拓本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很多作品都享有盛誉,被许多人追捧,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和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对他临摹拓印的年代就有不同来推断,有宋摹,也有认为怀疑是米芾所临摹的,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是唐代临摹的。唐代所临摹著录的非常的多,并且很多次被刻入各种从帖里面。元朝以后所有的无论是朝廷公开要临摹出来的,还是私自要临摹的而且流传下的,都是有历史可以验证的,所以它的珍贵所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相传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作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直到在王家的第七世孙智永的手中的时候,智永出家做了和尚,所以没有子孙继承,于是将真迹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弟子辩才和尚。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并经常临摹练习,但是出于对《兰亭序》的喜爱,所以曾多次悬赏,却一直没有结果。后来知道在会稽的一个和尚手里,所以有了一段唐太宗设计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唐太宗让人拓印数份赐给大臣,真迹则随唐太宗殉葬在了昭陵。但是现在传世的《兰亭序》都不是真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