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王茂斋 王茂斋:麻刀铺里的太极宗师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起式.扎马.匀手.抬腿",一串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春末时节,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的太极广场上,有50多名村民正在练习吴氏太极拳.习武者脚下的土地,曾屹立着一座

“起式、扎马、匀手、抬腿”,一串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春末时节,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的太极广场上,有50多名村民正在练习吴氏太极拳。习武者脚下的土地,曾屹立着一座庙宇——灵虚宫。大武官村是宋末元初时期道教全真派七真人之一,随山派祖师刘长生的家乡。

灵虚宫刘长生(刘处玄)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建设而成,曾是莱州最大庙宇之一。当年庙里常年驻有道士,道士均以练武为体,性命双修为本,带得村里人崇文尚武。

灵虚宫旧址如今只剩下几尊石像,以及被砌筑在屋墙中的残碑,供后人追思,而吴氏太极拳却在莱州的海山之间扎根。仅大武官一村,就有50余人的太极健身队伍,其中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4岁。在这里,村民们不仅把太极当做功夫,更把它视作强身健体的法宝。

艄公摇橹悟“推手”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今年72岁的太极拳师修良介绍道。

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茂斋先生的门下。王茂斋祖居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王茂斋与吴鉴泉的师傅,是独得柔化的太极宗师——全佑。

据太极拳手、《太极拳往事》一书的作者季培刚介绍,清咸丰、同治年间,太极宗师杨禄禅客居北京城,“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此三人之中,惟全佑后继有人。

全佑,字公甫,号保亭,满族正白旗人,满族老姓吴福氏,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于顺天府大兴县,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人外表斯文,外柔内刚,为人慷慨,学拳笃实,事师最孝。

据全佑的隔代传人所述:春节来临,杨禄禅从北京回老家探亲。全佑依依不舍,随骡车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杨老说,回去罢,不要送了。全佑则坚持再送一程。骡车到了卢沟桥,杨老对徒步扶车送行的全佑说:“回去好好练。站住中定,往开里打。”据说,就是这“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的指点,经全佑融合贯通于拳架和推手之中,形成了他独到的风格。

全佑的主要弟子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思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八人,以大弟子王茂斋为著。全佑有一子,名爱绅,因老姓吴福氏,辛亥后顺应世风而改随汉姓,“贯满族音译故姓吴”,叫吴鉴泉。吴鉴泉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九。民国中期以后,全佑的两大传人王茂斋与吴鉴泉分别在北平和上海授艺,一北一南,人称“南吴北王”。

王茂斋于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今建材店)学徒,有幸从学于全佑。他生性忠厚老实,用功最甚,在师兄弟中居长。全佑去世后,王茂斋在北京城东四钱粮胡同开了一家经营砖瓦、石灰、青灰、麻刀、缸瓦、渣子等建筑材料的商号,叫“同盛福”。经商之余,不忘练功交友。

王茂斋有着山东人的豪爽与睿智。早时,他推手不如师弟吴鉴泉。一次,回山东老家掖县,要过莱水河,坐船上见艄公摇橹,忽然领悟太极拳劲。在家揣摩数月,半年后再与吴鉴泉推手,竟平手。吴问:“师兄,你怎么长功夫了?”王答:“师弟,我是从艄公摇橹中悟出来的。”师兄弟相视一笑。

一次,王茂斋开的麻刀铺杂货店里来了位陌生男子,他一连几日都是到店里东看西瞧。既不说话也不买东西,店里的伙计们都觉得挺纳闷。有一日,这男子又来到店里,并直接走到王茂斋面前,指着店铺角落里放的箩筐垛说:“请先生把最顶上的箩筐取下来。”王茂斋按着顾客的要求,用一根三四米长的挑竿把垛顶的箩筐挑下来,隔着柜台直接递给这位顾客。

孰料来者不善,这位顾客趁接筐之际,暗中用力,这筐带动挑竿闪电般地推向王茂斋。王茂斋隔着长竿早已听出了对方劲路,于是顺其势,手一松,那男子连人带筐一下子跌进了筐垛中。挑衅者没占到半点便宜,满脸羞愧地溜出门去。

至今,关于王茂斋的轶事仍在流传。1936年,掖县县长兼县国术馆馆长刘国斌请客,教务长修丕勋和教师林占令等人在场。席间,刘请王茂斋露露招。王让人抓来一只麻雀,放在自己手掌上,麻雀光扑棱翅膀,却飞不起来。“麻雀飞不出他的手掌心。”今年65岁的太极拳师王瑞池说,“太极拳可以卸劲,麻雀站在王茂斋的手掌心里飞不出去,就是被卸掉了身上的力气。”

当时,国术风生水起。王茂斋本人身处商界,对此颇有与世无争的局外人心态。一些同道和社会名流,包括一些拳友和弟子劝王茂斋自立门户,自成一家。王茂斋说:“永远都不能这样做。我师父和师弟靠教拳为生,我有买卖,要立只能立吴家。”王茂斋及其弟子和传人始终遵循这一宗旨。吴家太极拳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师兄王茂斋的全力支撑。

摸鱼架式也叫拳

王茂斋身负太极技艺后,一直致力于吴式太极拳的开拓与推广。在今大武官村,王茂斋的故居被保存起来,典型的青石青砖四合小院。在这里,他将太极的奥义播撒开来。

王茂斋在北京经营同盛福,家人却都在莱州大武官村,每年都回家住很长时间。1918年,王茂斋回到老家物色优秀人才,培养太极传人。他询问家里人附近年轻人谁为武术高手?家里人说,村里青年修丕勋跟尹派八卦掌传人、埠上村徐奎新学八卦掌三年,功有小成,方圆有名,每天晚上,在刘祖庙里练武。

晚上,王茂斋拄着文明棍来到刘祖庙。庙里热闹非凡,老的少的有几十号人,都在练武:走套路的,对练的,练散手的,练器械的……王茂斋见一个身材硕长壮健的青年在走八卦掌:绕圆、走圆换掌、顺掌、逆掌、趟泥步、鸡行步、套腿、钩脚、蹬磋;推、托、带、领、搬、扣、拦、截;捉、拿、封、闭、穿、点,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式似鹰,沉若虎坐,颇有大家风度,是个天资聪颖的可造之材,便走上前去。此人正是修丕勋。

修丕勋认识王茂斋,称王为三爷。见王茂斋走上前来,忙停拳招呼:“三爷,您也爱好打拳?”“爱好。”“三爷练的什么拳?”“太极拳。”“什么是太极拳?练了多少年?”当时,“太极拳”一词儿在胶东农村还没有流传开来。

王茂斋解释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的来历,技击功能的神奇及在北京上流社会人人学太极拳的情况。修丕勋听王茂斋将太极拳说得神乎其神,心有不服,非让王茂斋练练太极拳,一开眼界。

王茂斋有心培养修丕勋为太极传人,放下文明棍,练了几个动作,轻柔如行云流水。修丕勋看后憋不住大笑道:“这是什么摸鱼的架式,也叫拳,能打人?”王茂斋说:“太极、八卦都是内家拳,太极拳特别是吴式太极拳是练柔至刚,松柔才能长内劲,能浑身是手,处处能发人,四两拨千斤……”

修丕勋不服气地说:“三爷,我练八卦三年,你练太极二十来年,咱两个比量比量。你如果赢了我八卦,我就服您太极,跟您学太极拳。”王茂斋笑着说:“你随意进招试试吧。”

俗话说,拳打少壮。修丕勋正值青春壮年,一米八个头,宽宽的肩膀,心里早就跃跃欲试。说着,一个撩掌打向王茂斋。王茂斋抬手接住,仅一触,修丕勋晃晃荡荡退出十几步,浑身招数,化为乌有。修丕勋不解,要求再来一次。仍一出招被接住,一触跌出十几步,浑身无力可使,无招能用。

自练武以来,修丕勋一直没有一交手一触就让人发了出去,无招能用。他自幼听过多种多样关于武术名家的故事,没一个像王茂斋这样神。修丕勋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即拜王茂斋为师。

王茂斋带修丕勋回到北京授拳,修丕勋一学八年。一般徒弟五年懂劲,修丕勋因多练了三年八卦,需卸掉八卦掌的硬劲,真正懂劲了。之后,他又下过一番苦功,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化,不用心思就能拿,挨着何处何处打,不用心思就能发”的功夫境界。

修良是吴式太极拳传人修丕勋的长子,自十几岁就开始习练太极拳,如今不仅精通八十八式拳术老架,刀剑枪棍等器械也是样样精通。修良长年收徒授艺,其本人身形瘦小,彪悍的徒弟却都被他轻松放倒,弟子们说起他的功夫都佩服得不得了。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修良说,“习练太极拳可以让人感觉灵敏,就像对方还未出手,我已洞悉了他的方向,在对方的手刚想动时先一步出手制住他。”

修良向记者讲述了父亲修丕勋的一个故事:“曾经在平里店练外家拳的周逢歧,之后跟着我父亲习练太极拳。有一年他到我家里拜年,路上遇到师兄两人推起手来,结果谁也不服谁,就到我父亲面前讲理。周逢歧说这样练不对,应该那样练,我父亲就说那咱俩过过招。结果,周逢歧刚碰到我父亲就向后退了五六步,又翻了个跟头才停下。”

兵枪围侍下的太极突围

王茂斋十大名弟子:杨禹亭、彭广义、赵铁庵、修丕勋、王子英、王历生、刘光斗、曹幼甫、张继之、郑和春。其中,修丕勋、王子英、王历生三人是莱州人。“我是蓬莱人,高中时开始到蓬莱大辛店东许家沟跟刘培俊老师学的太极。他父亲是刘焕烈,他老师是刘晚苍,刘焕烈和刘晚苍都是跟刘光斗学的。刘光斗的太极师父是王茂斋。”季培刚介绍。

王茂斋还在莱州传有张世聚、胡万祥、张万秋、余万东、李竹明。其中,张世聚是平里店镇吕村人,他是王茂斋的外甥。1928年前后,王茂斋回到老家,张世聚前往拜师。张世聚高挑身材,面庞白净,说话得体,声如铜钟。王异常喜爱,遂收为徒。回北京时,带张世聚到北京武馆授拳。

张世聚在师兄弟中年龄最小,文化高,能写会算,天赋聪明。王茂斋教一遍,他便记住,且动作准确,不需再做矫正,是王茂斋弟子中异常少见的聪明才子。王茂斋视他为爱徒。但张世聚在北京学拳近一年,因生活所迫去了哈尔滨作账房先生,后回老家。

王茂斋钟爱其材,每年两次回老家都将其召至家中,既教授拳术之理,又让他陪客。自己没有空,就让儿子王子英教。张世聚的太极刀、太极剑皆王子英传授。王茂斋逝世后,王子英回家,仍向张世聚传授。张世聚武功、武德都很高。

据季培刚介绍,张世聚后来“闯关东”到东北谋生。他曾跟老家同门讲过一段抗战时期的“突围”往事——

有一次,张世聚从烟台港去东北。可能是长期练武,他在气质上与众不同,引起一名日本鬼子的注意。那鬼子可能是练过柔道之类,上来就摔。因兵枪围侍,张世聚也不敢造次,任由其拿摔,只是用太极劲顺化。鬼子不明其理,出尽洋相,气得哇哇乱叫,仍不能动张世聚分毫。围观的国人很多,都暗自欣喜。张世聚听不懂鬼子话,同时也是装聋作哑,小鬼子最后无奈,只得作罢。

张世聚七十多岁时,在院中练太极拳,院中有根晒衣服的铁丝,他头顶铁丝走架,既不离开铁丝,又不将铁丝顶起。他辈分高,找他印证功夫的师侄不计其数。他都笑脸相迎,只将人拿起而不发放。年近八十岁时,貌似老态,弯腰驼背,步履不稳。但一交手,腰直背直,神态如年轻人,原本以为一把就可以将其推倒,却不仅让人找不到破绽,无从发力,反而由他借力撑身,借力拿人。

吴式太极拳自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有人开玩笑说,在大武官村,随便拉出一个人都练过太极拳。大武官村因出了王茂斋等一批宗师,被尊为“吴式太极拳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