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
排球何時傳入中國,在正式歷史文獻上已經無從稽考。不過根據一些零碎資料所指出,排球最早大約在清朝末期的1905年左右,經由華南沿岸地區和香港等地傳入中國內地,和排球起源相關的基督教青年會亦辦演著一定傳播角色。當時廣東和福建等華南沿岸各省,是中國排球發展較為蓬勃的地區。排球亦是當時不少漁民的消閑活動。
早在民國時代,排球已在中國各地廣泛地發展,不過當時最主流的是9人排球。
50年代,即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那時的排球強國是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而當年的國際比賽主要是6人排球,9人排球為主流的中國,便需要重新學習6人排球的規則、戰略和比賽方法。 中華全國體育會便積極安排男女子排球運動員到東歐等地,參加排球比賽藉以吸收經驗,經過一系列的友賽,中國男女子排球運動員開始掌握6人排球的比賽方法。
1953年,中國排球協會正式成立,張之槐先生出任主席,更在1954年成為國際排聯(FIVB)的正式會員。其後,中國排球協會(以下簡稱中國排協)獲發邀請參加1956年在法國舉行的世界排球錦標賽(男子第3屆、女子第2屆)。
礙於亞洲人身型和力量一般不及歐洲人和美洲人,中國女排的戰略以快為主,憑著「前後交叉」和「快慢掩護」等戰略在第2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取得不俗成績。
50年代後期,中國男子排球運動員發展出「勾手大力發球」、「上手飄球」等技術,接著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亦開始在全運會和中國排球聯賽等比賽中運用這些技術。
60年代,一股亞洲女排新勢力正挑戰著蘇聯女排的皇者地位,這股勢力就是有「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女排,「東洋魔女」由大松博文的教導下,在1960年的第3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僅敗於衛冕的蘇聯女排奪得亞軍,卻接連在的兩年後的第4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和四年後的東京奧運會的決賽中擊敗該宿敵奪標,日本女排更在1960年後曾創下118場國際賽連勝紀錄,震驚世界。
「東洋魔女」的成功亦引起中國排球界的注意,於是中國排協經過周恩來總理的批准,在1965年4月邀請了大松博文來華一個月,協助訓練中國女排,令中國女排得到較有系統的訓練和明確的發展方針。
雖然男女子排球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可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會籍,故中國女排無緣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60年代,中國更爆發多次政治運動,更令中國女排缺席了不少國際賽事。
1974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尾聲,中國女排在第7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獲得第14名。及至1976年,新的中國女排國家隊正式成立,袁偉民成為了中國女排的主教練。
重組後中國女排國家隊,不久就先後參加三項參加的大型國際賽事:1977年的第2屆世界盃、1978年的第8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和曼谷亞運會,中國女排分別獲得第四名、第六名和亞軍,這樣的成績不單沒有令中國女排氣餒,反而增強了女排成為亞洲盟主的信心。
中國女排終於在1979年的亞洲女排錦標賽中有所突破,她們在決賽以盤數3比1,擊敗當時的亞洲和前世界冠軍日本女排,首次稱霸亞洲。
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遭受西方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抵制,原本能夠參加奧運會的中國女排便失去一次參賽機會。所以,1981年的第3屆世界盃正好為世界八支女子排球勁旅提供互相切磋的機會。 當時,除中國外,日本、蘇聯、美國等亦是奪標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