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雷锋的资料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敬老院.公交车站.烈士陵园等地会云集来此看望老人.擦洗公交车.祭拜烈士等的中小学生.干部职工等.我们对这一切都不陌生,

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敬老院、公交车站、烈士陵园等地会云集来此看望老人、擦洗公交车、祭拜烈士等的中小学生、干部职工等。我们对这一切都不陌生,“学雷锋热”在中国已经兴盛了50年。然而,当今的社会已不是“学雷锋日”创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了。

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如今社会雷锋不常见,而“雷疯”常见。各种雷人囧事,各种疯癫怪事层出不穷。学雷锋似已到了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如今的学雷锋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雷锋”只在每年3月5号一窝蜂出现,之后便难觅踪影。那么,学雷锋究竟过时了吗?

在几十年的官方宣传中,雷锋是完人一般的存在。心里似乎只存着别人,没放着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做好事这项事业当中。最近十年左右,随着资料的公开,宣传口径的开放,当事人回忆采访的增多,使我们对雷锋的认识逐渐形象化、多元化。

据雷锋当时的部队宣传员,长期与雷锋共事的张峻回忆,雷锋也会年少轻狂,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他在外面做好事,常常会回得晚,在部队就是不守纪律,所以也受批评;他甚至直接到厨房自己拿吃的,炊事班说两句后,他气得“呱”就把盆摔了,第二天又主动去检讨,说自己做错了。

雷锋成名后,被拍摄的机会很多。最初面对镜头时,他有些羞涩,忸怩着,不知如何是好。报告的场合越来越多,照相越来越密集,雷锋也越来越懂得照相,知道如何按照拍摄者的意图去摆出姿势。

据说,有个美国记者在中国看完“雷锋事迹图片展”之后,问了组织者三个问题:“1.为什么当时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雷锋会留下这么多照片?2.雷锋照片中有很多是他做好事时候拍下的,难道他做好事时,身边还跟着一个摄影师?3.

你们说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那他这些事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组织者一下被问得哑口无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雷锋出名后,被树为典型,拍摄机会自然多,这还说得过去。

但“雷锋自带摄影师”的诘问,只能归结为给他配备了各种扮演大娘、小孩等的“演员”,配合他完成了各种做好事照片的摆拍。至于“他做好事的事迹别人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尴尬的不仅仅是别人怎么知道的,而是我们为什么几十年间没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而让一个美国记者提了出来。

其实稍一琢磨就能明白,要么是雷锋违背了自己做好事不留名的准则,要么就是宣传部门在事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编造了一些情节出来。

对雷锋另一个造神举动则是修改他的照片。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送大娘回家、补袜子的照片,是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的情节补拍的;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逊,是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是后来添上去的;参军前,雷锋自己在天安门前的留影,手中拿着一个花书包,发表时花书包没了;与雷锋合影的某标兵因“文革”时与“四人帮”复杂的关系,“文革”后,此人也从与雷锋的合影中消失了……

什么是当代的雷锋精神?

扫好门前雪,是帮助他人的前提

在以前的各种宣传中,有一个短语是被批判的——各扫门前雪。这个短语受批判,无外乎其中渗透的自私想法。其实,“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换一种角度思考,它代表的是一种“先正己再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扫好门前雪,是管他家瓦上霜的前提。

如果能力不够,时间不够,那么只扫好门前雪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不要别人帮助,社会也会和谐。总之,帮助别人的前提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不帮助别人,不是罪过;在没做好自己的事时先想着帮别人,那自己的事也要麻烦别人帮着做,从社会总效率来讲并没有提升。

帮助别人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帮人之前,自己要先爽

在明确了“正己是正人的前提”这个原则后,再往前思考一步,即帮助别人不是我们的义务,而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权利。我们有个非常熟悉的成语,名曰“助人为乐”。这其中的“乐”字有两种解释,一为让别人乐,二为使自己乐。

我帮助了别人,解了别人的燃眉之急,让别人高兴了,这固然好;而通过帮助别人,在别人的感谢声中,萌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之前,自己要先爽。如果自己都不能从助人中获取快乐,那被你帮的人也不会体会到快乐。

关于什么是当代的雷锋精神,众说纷纾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不要因为学雷锋而让自己痛苦。近日在新闻中看到一个新时期雷锋的标兵,她的事迹是:身为一个医生,多年来把病人当亲人,为了照顾别的病人,无暇顾及自己生病的孩子,而导致孩子病情延误,终至无法挽回。这种损己利人的助人方式,不应是当前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这样的“雷锋”,不要也罢。

学雷锋不过时,学雷锋的方法太过时

“学雷锋日”一窝蜂,日子过后静悄悄

今天,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在其微博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学雷锋不过时,学雷锋的许多形式手段和方法过时,需要更新。比如3月5日前后无论需要与否大批人去年敬老院等,学习形式单一而陈旧。比如成立学雷锋处,领导手段单一而陈旧。比如有研究者撰文著书说雷锋懂职业规划等现代时髦,研究方法纯属生拉硬扯式单一而陈旧。过时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非真学乃毁雷锋也”(点击查看王旭明微博)

王旭明先生的话可谓直击问题实质。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别人,助人为乐,这些行为和思想当然不过时。然而就像与学雷锋日相距不远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一样,设立各种纪念日本为提醒人们重视,而如今却渐渐沦为只在纪念日纪念,纪念日之外无人想念。

3.15当天开一场晚会,曝光几种商品,老百姓骂几句,企业代表在央视哭诉几番,一年的产品问题就此打住,更多问题的揭示只能等待来年。3.5学雷锋日也是一样。本文导语中那段“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敬老院、公交车站、烈士陵园等地会云集来此看望老人、擦洗公交车、祭拜烈士等的中小学生、干部职工等”的描述不是罕见的,而是长期存在着的。

这种做给别人看的学雷锋方式,无疑是过时的,应该唾弃的。

应提倡“义务学雷锋”:把学雷锋当做一件普通的事,而非神圣的事

归根到底,“学雷锋”应该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而非神圣的事。我们现在一说起学雷锋,仿佛都是要委屈自己,做出牺牲才能够做到的,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范儿,甚至有些宗教上的殉道精神。其实所谓学雷锋,不过是在自己能力有余的前提下,伸手扶人一把的事。

“学雷锋”作为一个词组,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就像上文说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学雷锋的权利,同时,也有不学的权利。既不要过分夸大学雷锋的人,也不要歧视不学雷锋的人。就像义务鲜血一样,我们也应提倡“义务学雷锋”的精神:本着自愿的原则去做善事,让“学雷锋”成为如吃饭、呼吸一般自然而然的事,成为我们生命中极为平常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