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核专家刘少奇儿子刘允斌文革被斗惨死内幕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五岁就成了放牛娃;他曾是苏联著名的核专家,同样,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国负责原子能研究,为中国第一核原子弹爆炸作出重要的贡献;他还

    他五岁就成了放牛娃;他曾是苏联著名的核专家,同样,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国负责原子能研究,为中国第一核原子弹爆炸作出重要的贡献;他还是中国国家主席的儿子;然而,他的最终命运却是被迫卧轨自杀。他就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他们的身上到底什么样的故事呢?

     刘允斌,也许他是留苏归国的核专家,趋于保密不为人知;如果说他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和烈士何葆贞所生的长子,或许能让人简略知悉,然而,要说对于刘允斌的苦难人生,而又惨死在文革之中,恐怕更是鲜为人知。
    苦难的童年

    别人总以为刘允斌出身高官门第,是国家主席的儿子,他一定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其实不然,刘允斌童年的经历,可用“历经坎坷”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刘允斌的生母何葆贞,1923年与刘少奇在安源结婚,1925年生下了刘允斌,不久刘少奇就奉命南下工作。

因环境险恶,四海为家,刘少奇觉得带着儿子很不方便,而且十分危险,想把儿子寄养在一矿工家里。这时正巧刘允斌的六伯刘云庭来到安源,他认为孩子毕竟是刘家的后代,与其送人不如由他带回宁乡炭子冲老家。

    第二年何葆贞单独到宁乡炭子冲看望不满二岁的刘允斌,这次见面,母子就成永别。后来何葆贞就在狱中牺牲了。刘少奇则在十多年以后才见到儿子。

    刘云庭把刘允斌带回炭子冲以后,将他寄养在大哥家中。刘家家境不好,对刘允斌的到来他们并不欢迎,因为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巴,同时他们害怕受刘少奇的牵连被抓去杀头。除六伯之外,其他几个伯父也避而远之。懂事的刘允斌只好逆来顺受。

    五岁的时候,刘允斌就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天刚有些发白,他就拿起牛鞭、背着箩筐、带着镰刀,一个人上山放牛,一边照顾比他高出一个半头的大水牛,一边割草,晚上背回来喂羊。中午也不能回家,坐在石墩上取出怀里带的山芋,就着几口山泉水,就算是中饭了。

下午不到天黑不敢把牛赶回家,早了会挨骂。到家也没人问一声累不累,饿不饿,他只好自己摸黑来到灶间,盛碗稀饭什么的,有时连这个也吃不上,就饿着肚子躺到乱草堆上过夜。他在这个家里成了个多余的人。

   到了七、八岁,家里把他当成了长工,除了放牛割草,还要背犁种地。因为人小,一不小心,手脚常常划破。有次被野狗追着撕咬,鲜血直流,他的哭声惊动了附近干活的人,他们打跑了野狗,把他背回家,后来伤口化脓,他依旧天天外出,放牛割草。

    刘允斌长到九岁,在外干活的六伯回来了,不知他通过什么门路居然把刘允斌送进了学校。

    1938年,六伯给刘允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父亲要接他去延安,连路费都寄来了。这年7月,在六伯的护送下,刘允斌到达延安,父子终于相见。

     苏联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把一批烈士遗孤和高干子女送到苏联去学习。

    1939年,周恩来去中央党校讲课,从马上摔下来,右臂骨折,中央让他去苏联就医,就由他带领一批高干子女乘蒋介石的私人飞机,从延安出发,经兰州、过迪北(今乌鲁木齐市)前往苏联,刘允斌就是这批学员中的一员。

刘允斌最初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后来又搬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与数百名各国儿童生活在一起,他们同样都是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的子女。各国领导人经常到儿童院来看望这些儿童。刘少奇、周恩来等去苏联的时候也去看望他们。

    伊万诺沃的冬天寒冷异常,在中国南方苦水里长大的刘允斌,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严寒,聚精会神地学习文化知识。刘允斌学习就很用功,俄文的字母很拗口,他每天一早第一个起床跑到外面去练习发音,免得惊醒其他同学。新学年开始时,他被编入十年制学校的六年级学习,整整跳了一级。

    刘允斌刻苦钻研的精神、尊师重教的品质、宽厚待人的作风、奋发上进的毅力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与敬重。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不宣而战,德军装甲车长驱直入,在攻打明斯克市时,德军抓走了20多名正在这里度假的孩子,其中就有朱德的女儿朱敏。儿童院大为震惊,动员大家参军,不少西欧国家来的大孩子穿上了军装,开赴前线。刘允斌也要求上前线打仗,但没有批准。他就变着法儿要求献血,可是苏联规定,不准在国际儿童院采集血浆,刘允斌硬磨软缠,最后献了血。

    刘允斌表现突出,他被选为国际儿童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不久,刘允斌加入共青团,担任国际儿童院团组织负责人。

    德寇入侵苏联,把苏联拖入战争的深渊,国内供应严重短缺,儿童院的孩子也被动员去拣废铁,女孩子则参加缝纫组做手套、缝军衣、斗篷。刘允斌和毛岸英等还去军工厂参加劳动,制造枪支弹药。

战争时期,儿童院的供应受到很大影响。冬天室外温度零下30℃,室内没有暖气,只能敲冰洗脸,还经常挨饿,人人面黄肌瘦,没有血色。刘允斌比父亲矮了半个头,就因为在战争岁月中经常饿肚子,影响了生长发育。幸亏儿童院中有几个好心的老师,介绍他们加入了苏联籍。刘允斌就利用苏联籍的身份,给出版社抄稿件,增加些收入,改善生活。

    1942年11月19日,苏联进行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节节败退。到1943年11月,希特勒的军队全部撤出苏联。但是卫国战争胜利对国际儿童院并未带来半点好处,反而每况愈下。因为这一年共产国际解散了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儿童院成了无娘的孩子。新来的院长只是象征性的,根本不管学生能否吃饱,忍饥受饿是经常的事。

    1945年夏天,刘允斌高中毕业了,这时苏联红军已经攻入德国境内,苏联国内恢复了和平生活,各大学相继复课。刘允斌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由于学习勤奋,他各课成绩在班上均名列前茅,使苏联教师惊叹不已。跨入钢铁学院那年,品学兼优的刘允斌光荣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了原子弹以后,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乖乖地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下大大刺激了苏联。在德国投降以后,苏联千方百计搜罗参加过德国原子弹研制的专家、图纸、仪器设备,抢先弄回国内,开始了自己的原子弹研究工作,并在莫斯科大学开设了原子能专业,这是一个十分秘密的专业,非苏联人不能进入这个专业。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关心时政的刘允斌注意到,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立刻迫使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缓和下来,并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连锁反应。在观察和思索中,刘允斌认识到:原子弹不仅能改变战争的结局,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的命运;原子弹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

    刘允斌知道原子能对自己国家前途的重大意义,可又进不了这个专业学习,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他在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了一年之后,决定离开这所大学,重新报考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因为化学系有一个核放射化学专业,它直接与原子能有关,将来也可为原子能事业服务。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允斌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这个专业学习,搞核研究。

    1947年,中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成立了一个中国同乡会。由于刘允斌学习成绩好,工作积极,任劳任怨,肯为大家服务,更重要的是他有相当强的组织才能,因此威信很高,被选为同乡会会长。

他接任以后,就组织留学生们学习国内时事。由于大家长期身处国外,中文水平很低,他就把国内寄来的学习资料翻译成俄文,每逢节假日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学习,开联欢会、座谈会,唱歌跳舞,交流学习心得,把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