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波作品 著名作曲家戚建波谈创作:让作品唱出百姓的心声
著名作曲家戚建波谈创作:让作品唱出百姓的心声
威海
让作品唱出百姓的心声
——我市著名作曲家戚建波谈创作
羊年春晚,开场曲一首《中华好儿孙》,唱出了中华儿女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唱响了中国人开拓进取、勇于奋进的华美乐章,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傲骨与正气。
这首磅礴大气的歌曲,出自我们威海词曲作家刘昌法、戚建波之手。戚建波,这位土生土长的威海老乡,在30多年创作道路上,盛产近千首作品,22首作品先后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在艺术创作上,如何保持旺盛的、常青的创作状态?2月27日,记者走近这位艺术家,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创作,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威海晚报记者 郑晓蕾
从农村大戏中汲取音乐的营养
1959年,戚建波出生在神道口村。他的爷爷曾经是账房先生,父亲是一名教师,家里的文化气息还算浓。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班长。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就是农村大戏。每逢大戏上演,儿时的戚建波就跟着大人一起看。在启蒙老师夏树忠的引导下,他对二胡、三弦等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下乡的文化干部邹树君老师,驻村蹲点常住在戚建波家里。当时的戚建波每天放学回到家,邹树君老师都教他乐理知识和歌唱方法。到了高中,他当上了班里的文艺委员。
恩师的鼓励,自己的刻苦努力,让戚建波在1977年考上了蓬莱师范学校的音乐班。起初学习三弦,学校后来开了手风琴课,他就一门心思“钻进”了手风琴。“那时琴少学生多,我就经常在课后将琴‘偷’走,到蓬莱阁或学校的防空洞练习。”回忆起往事,戚建波讲述了一个小插曲。
因为有这股钻劲、韧劲,学习了半年多手风琴,戚建波已经可以在舞台上独奏了。
对音乐爱得深沉
1980年毕业后,戚建波被分配到威海七中工作。每逢课余,他就在自己办公室里练习手风琴。
说到这里,又一段插曲在戚建波脑海中浮现出来。
“当时,我们的办公室是连排民房。”他说,他的办公室和教导主任的办公室相连。因为当时学校人手少、工作量也大,他一练琴,教导主任就招呼他帮忙刻教材。后来,他想了一招,将版刻得一团糟,教导主任一看就头疼,觉得他不适合刻教材,就放他去练琴。
这些“小心思”显示了,在追逐音乐的道路上,戚建波可谓一门心思。因为,他对音乐爱得深沉。
不久,戚建波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威海一中执教。工作之余,他就陪邹树君老师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等单位排练演出。在此期间,邹树君发现他悟性好,就鼓励他创作。1981年,他在《儿童歌声》上发表了第一个作品《老师的目光》,从那时开始,他的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涨。
当时的威海隶属烟台地区。每逢烟台有文艺会演,戚建波必定参加,而且必定有作品获奖。记得有一次奖品是“北极星”牌闹钟,一个奖发一个闹钟,他一下子拿到了12只闹钟。1984年,年轻的戚建波被推荐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1990年,恩师邹树君为戚建波开了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
在创作的道路上,他越走越远。
22首作品登上春晚舞台
1997年,是戚建波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当年,由曲波作词,戚建波作曲的《中国娃》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时隔十多年,当时的经历,戚建波依旧历历在目。为了让导演了解《中国娃》这首作品,通过老乡介绍,他们见到了春晚总导演。为了抓住这次机会,没有录音样带的他,现场和曲波朗诵演唱了这首歌。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诵和演唱,打动了导演。1997年的春晚,人们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戚建波这个名字。
此后十几年,他相继有22首作品叩开央视春晚的大门。《常回家看看》等11首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他个人也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在祖国的大地上,出自他手、为老百姓广为传唱的歌曲,不胜枚举。
“共性就是我的个性”
去年,经过一年多的筛选、整理、重新录制,《戚建波创作歌曲精选珍藏版》付梓出版。这套沉甸甸的作品,由亲情、百姓、励志、爱国四个篇章、60首歌曲组成。
仔细聆听他的60首得意之作,可以发现戚建波的音乐有着鲜明的特色:有大爱、见真情。他的爱,有对家的眷恋,对祖国的祝愿;他的情,有时如海面一样宁静平和,有时如海心一样浓情荡漾,有时如大海层层叠浪的浓烈奔放,有时如大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般豪迈激荡。
这些爱,这些情,在音乐旋律中生长、蔓延,它们娓娓道来,真挚感人,可以唤起人们深沉的渴望,激起人们心底深深的共鸣。
这便是戚建波创作30年来逐渐形成的风格。戚建波说,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中,艺术创作一旦追名逐利,就会剑走偏锋,创作者也将在无所适从中迷失自我。
戚建波说,很多人都说写歌首先要有个性。因人而异,他始终坚守共性、坚守大众化。“共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共性多了,共鸣就强,关注你作品的人就多。”他说,“共鸣来自哪里?来自生活,只有真实地反应生活,才能听到作品的共鸣。”
“共性就是我的个性。”戚建波说。因为这种共性,能吐露寻常百姓的心声,道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能合拍人们的心率,并引起了社会的共振。
创作追求不功利化
曾经,戚建波也对自己是否保持平民化的创作风格产生过动摇。然而,当他静下心发现,当今为百姓广泛传唱的歌曲,无不是让人共情、共鸣的作品时,他就坚持保持淡泊的创作心态,按照自己的心和情去创作。
他所谓淡泊的创作心态,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解自己的特长并充分发挥它,但不要贪多、贪大。而创作的心和情,就是作品要与时代同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接地气的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不功利化,这是他谈到创作时反复提及的词。他说,作品一定不能功利,不能人为地为达到某种社会效果,做一些违反自己道德的事情。
如他所言,他的作品,触及到的是一种源于伦理家常的质朴,这种情愫的“根”,是深深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土壤中的。他写柴米油盐,于平常中抓出老百姓所熟稔的岁月安好;他写家长里短、亲情友情,在几近平淡的或叮嘱或念想中,铺陈出人性中最可歌唱的底色。
所以,他的歌曲一经谱好,就很快走进老百姓,并且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欢迎。